浅谈我国对土壤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及“退二进三”政策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中大量工业企业需要关闭或搬迁,工业用地将被重新规划为商业或居住用地。因为此类场地曾作为工业用途,场地内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又因中国的工业化时间相对较短,大部分工业地块的污染物并未随地下水大规模扩散,而主要以源污染状态存在,即主要需要对场地内的土壤进行修复。
这些原工业地块大多位于市区内,后期开发成商业或居住用地后地块的升值潜力大。因此也导致污染场地修复的自发原动力强,修复费用也相对充足,但能接受的修复周期则要求尽可能短,多数业主要求在半年或一年内完工。此外,一般业主对修复效果要求“彻底”去除污染物,即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优先于土壤中污染物的控制。以北京某染料厂为例,1964年搬迁到朝阳区,位于东三环内地理位置极佳。2003年全面停产,40年工业历史导致土壤受到各种染料、有机颜料、以及重金属的污染。场地内共有5万方污染土壤需要进行修复,由于地块开发的需要,工期仅为6个月,其业主要求“彻底”去除污染物,包括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而在国外,类似案例可供修复的时间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针对我国的污染场地修复项目的特征——“工期短、去除尽、预算足”,笔者认为土壤修复技术宜采用“异位修复技术为主,原位修复技术为辅”的策略,应优先考虑引进和吸收的修复技术包括:固化稳定化、热脱附/热解析、焚烧/协同处理、蒸气抽提、生物通风降解等。因为相对而言,修复项目采用原位技术具有较大风险。如下图所示,采用主流原位修复技术的项目完成率仅为41%,而采用主流异位修复技术的完成率高达80%。场地地层以及地质结构的不确定性导致原位修复技术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且需要更长的修复周期,甚至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达到修复目标。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