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战役加码 四川土壤修复市场迎“风口”
去年,四川省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4月20日,全国第五期土壤修复沙龙上,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巡视员李合意透露,在“净土战役”方面,今年我省将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5万个点位详查任务,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另外,今年还将实施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
“应该说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四川省天晟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倩坐在台下认真记录,作为省内水土污染治理企业,她已然感受到身处风口。
业内预测,未来国内土壤修复市场将达到万亿级,四川土壤修复市场会否迎来井喷?川内企业准备好了吗?
万亿级市场初现,行业迎来风口
最近的一年,天晟源公司的生意格外好,陈倩发现,无论是接单还是咨询明显多了起来。
她把功劳归功于去年5月实施的“土十条”。这是业内对《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俗称,这部行动指南对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提出了极高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研究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工作由政府主导,每年维持在50亿元的市场空间。“土十条”出台后,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国家平均每年将在土壤修复行业投资5000亿。从50亿到5000亿,这意味着,土壤修复市场的拐点已经来临。业界预计,“土十条”中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远超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市场,接近10万亿元存量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有效市场规模。
从四川来看,全省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去年底,我省出台了更为严苛的地方版“土十条”,明确了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其中,268万亩轻度和中度受污染耕地得到安全利用,83万亩重度污染耕地进行种植结构或退耕还林还草调整,67万亩受污染耕地得到治理修复。
去年底启动了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今年的土壤“战役”中提出了新任务,“今年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摸清家底,为进一步做好污染防治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形成系统化的防治体系。”李合意说。
摸清家底,意味着项目加快实施。陈倩说从今年初开始,公司陆续参与了十多个招投标项目,她透露,省内各个市州抛出了多个项目包,有的是土壤调查方案编制,有的是某个重点区域的治理工程,“我们已经中标了成都市的一个项目,其他的还在陆续申请中。”
晚起步高起点川企靠创新取胜
风口已来,但国内土壤修复行业却刚刚起步。从上市的环保企业来看,属于土壤修复领域内的至今没有一家。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介绍,目前水处理领域最成熟,拥有30家以上上市公司;大气治理领域,也比较成熟,拥有15家;固废处理领域,也已起步,比如在生活垃圾、工业医疗危废、电子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已经有了8家。而土壤修复领域还是空白,细分领域可在城镇污染场地、污染农田、矿山环境、石油污染土壤方面。
从四川来看,专业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数量少,大多数从其他治污领域转型而来。不过,“外省的土壤污染治理的企业很大,手段比较多。但是就技术而言,我们四川还是比较先进、比较全面。”省环保产业协会会长谢天认为,四川起步晚,但起点并不低,关键是需要创新,“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与发展有机食品分不开。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你不用新技术,占领不了市场。”
说起创新,四川长虹格润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最有发言权,作为省内较早介入土壤修复的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吴章杰的创新案例滔滔不绝,2013年,公司与台湾某企业联手,投建总面积近千亩的有机生态农场,利用“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治理农田土壤。借助“多元化操作模式、高效率资源整合、深层次技术转化”等措施,公司发展不断加速,目前正筹备新三板上市。
“土壤污染治理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同,”康宁说,土壤污染治理不仅投入大,而且见效慢。因此,企业在项目实施中难免遇到“尴尬”。土壤污染较为隐蔽,天晟源公司承接了一项皮革企业土壤污染物调查及治理的工作,调查期间,陈倩与皮革公司老板起了冲突,“他们觉得我们选的点位太多了,认为我们就是为了多挣钱,实际上,我们是按照标准执行的。”她透露,一个监测点位就要花成百上千元,有时候为了查明污染,可能得投入上百万元进行研究。而据业内测算,土壤修复前期调查的投入只占到20%-30%。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国内首支土壤修复产业基金南京签约,首期基金发行不低于10亿元。专家认为,此举或可缓解资金问题,值得四川借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