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地方探索:浙江台州三门打造垃圾分类处理的“高清”版
编者按: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是整治农村脏乱差的基础性工作,是改善农村环境的有力举措。2014年年初,我省正式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三年多的时间里,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中,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形成安吉、金东、三门等独具特色的地方处理模式。
今天,浙江在线记者走进台州三门县,探索这座独具魅力的山海小城,如何打造垃圾分类处理“高清”版。
每天早上,三门县健跳镇盖门塘村70岁的叶杏玉老人,都会随手将厨余垃圾扔进家门口的“可腐烂”垃圾桶。“垃圾分类我们做了大半年了,很简单,会烂的投入绿桶、不会烂的投入灰桶。”叶杏玉说。
随后,该村保洁员叶亚云和清运员开着保洁车,挨家挨户地收集垃圾。叶亚云在收集垃圾前,会对其称重并用手中的扫描仪识别垃圾桶上的二维码,通过传感设备,村民垃圾分类的情况、可堆肥垃圾的重量、垃圾桶的清洁度等数据都会传至后台管理系统,生成相应的积分,打入到村民的卡中。
村民家门前的垃圾分类桶干净整洁
“互联网+垃圾”模式促源头分类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盖门塘村便开始探索运用“互联网+垃圾”模式,以此推动源头分类,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智能化、数据化和远程化。而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更加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该村目前设有垃圾桶238个,厨余垃圾通过垃圾资源分解站,经碾碎、发酵等一系列程序,每天可产有机肥50多公斤。
远处青山连绵,近处花香四溢。盖门塘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地有声有色,在“分”出整洁环境的同时,该村把垃圾处理和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包装资源化产生的肥料,搭配花籽出售,产生了经济效益。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
盖门塘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是该县的一个缩影,自开展“六美三门•洁净家园”六大行动以来,三门县所辖10个乡镇(街道)510个行政村中,共有472个村开展垃圾分类,其中今年新增374个,共投放9.7万个垃圾桶,基本覆盖全县在家农户。
“垃圾分类看起来事小,却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千年习惯,我们按照示范引路、全民攻坚、长效管理的方法,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全域化、科学化、智能化,做到政府能承受,群众易接受,运行可持续。”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说。
“6大6小”处理终端变废为宝
如何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三门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海润街道潺岙村,一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垃圾分类利用中心正在运行中。该中心采用先进的三态分选资源化系统技术,设计可腐烂垃圾处理系统,配套机械分选设备、厌氧发酵设备。可腐烂垃圾经过磁选、风选等机械自动精细分选后,可选出90%以上的生物质进入到厌氧发酵系统,转化为生物燃气和有机肥。
二维码垃圾分类回收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净化后的生物燃气可通过燃气发电机,与国家电网并轨发电。目前该中心日处理垃圾量10吨,日产生物燃气600立方,发电1200度,日产有机肥1吨,液态肥2吨。根据测算,该中心通过发电与肥料销售的收入,可覆盖每年的运行成本。
据悉,按照“少布点、大容量”原则,该县建设“6大6小”处理终端。在集镇地区,主推日处理10吨以上的大型机械化处理模式,而在海岛、高山地区,该县推行低温热解技术,为交通不便地方或旅游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了新模式。
花鼓漫岛的垃圾三化处理站位于正屿村,该村周边山水环绕,景色宜人。据了解,该处理站占地面积90平方米,日处理量2吨,主要承担着正屿和涛头两个海岛村的无机垃圾处理工作。因地制宜的处理模式,最大限度节省了投入,降低了运行成本。据统计,目前各试点辖区生活垃圾减量率平均达40%。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
垃圾治理,难点在坚持,长效靠制度。对此,三门深入推进保洁员对户、清运员对保洁员、管理员对清运员、县农办对各终端处理中心、县对乡镇“五级”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垃圾治理资金补助直接挂钩、村主职干部奖金挂钩。此外还采取排名通报制度和“红黑榜”“荣辱榜”制度。
“生活垃圾,80%以上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通过分类革命,让曾经无处安放的垃圾变成了抢手的有机肥以及发电的原材料。下一步,我们要不折不扣地做好垃圾分类这一改善生态环境的惠民之举,为经济转型发展助力。”杨胜杰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