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综合整治换来乌海市275个蓝天
美丽宜居的乌海市滨河新区郝银泉摄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共收获275个蓝天,空气质量达标率75.1%,与2015年相比提高11.2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加47天。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这是乌海人的共同感受。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乌海市把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化发展,“乌海蓝”正在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新名片。
2016年,乌海市组织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67个,完成245个煤矸石自燃点治理、76家煤矸石堆场规范化整治、194处排土场自燃治理和18处煤层自燃治理;开展24家露天煤矿73个排土场修复工作,完成16个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全市143个在产企业粉末状物料堆场封闭治理、停产企业粉末状物料堆场清理、重点产尘工段封闭治理等项目全部完成;全市46家洗煤企业245处357.64万平方米煤矸石自燃点全部完成治理;淘汰燃煤小锅炉177台,完成年度任务的125.5%。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战役,让人居环境改善了,一项项重要举措的实施,使曾经饱受污染之苦的乌金之海,实现了水上新城的靓丽转身。
多措并举,齐抓共管,改天换地写春秋
乌海因煤而兴、因煤而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这种结构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难以避免的导致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大气环境问题。而由于身处戈壁腹地,生态环境脆弱,沙尘天气较多,受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烟尘、粉尘、扬尘污染成为影响乌海市大气环境最主要的污染源。
为此,乌海市下定决心,向大气污染宣战,把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制定了《乌海市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千里山工业园区不再审批建设化工项目,乌达工业园区和海南西来峰工业园区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园区规划环评要求。全市3个工业园区的207家工业企业建立了管理台账。
《乌海及周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通过重点环境问题整治,组织实施减排和治理工程,加大监测监察执法力度,到2016年底确保企业超标排放、无组织排放、原煤散烧、矿区渣土、扬尘、矸石自燃等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区域规划环评、环境总量控制和行业控制、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等措施,使区域环境质量逐年改善,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到2020年底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为进一步深化重点行业工业污染治理,乌海市积极推进电力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巩固焦化企业脱硫除尘提标改造治理成果,组织实施部分焦化企业脱硝改造工程,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日常环境执法监管,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企业,依法坚决采取限产、停产等强制措施。
在开展矿区综合环境治理方面,乌海市巩固矸石自燃治理成果,组织开展煤层自燃治理工作。同时,实施移动源污染防治、禁止烟煤散烧、矿区燃煤锅炉淘汰、建筑工地规范化整治、道路硬化、道路降尘、旧城拆迁改造、清洁能源供应、裸露地表绿化、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10项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快煤矸石处置场、固废处置场建设,最大限度减少面源污染。
产业转型,循环发展,碧水蓝天不是梦
面对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废物排放等繁重的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乌海市利用自治区大力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契机,一方面通过引进延伸产业链重点项目减少传统产业污染存量,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控制环保增量,通过实施光伏新能源产业、科普教育和户外体验等绿色产业,加大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
在位于千里山工业园区的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工人们正在加紧组装新能源重型卡车。“随着国家加大节能环保整治力度,新能源车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特别是在京津冀等雾霾重点治理地区销量不错,目前年产销量已经稳定在2000辆以上,今年公司产销目标为3000辆,前景十分可观。”公司副总经理李随江说。
据了解,这家新公司围绕日用工业品运输、港口运输、危险品运输细分市场,不断在产品“轻量化、低能耗、高可靠性”上下功夫,通过创新制造出一批不同类型的牵引车,获得市场青睐。而乌海作为一座以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城市,传统煤化工和氯碱化工始终是主导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出现对乌海市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乌海积极打造以陕汽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通过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20多家围绕陕汽做配套服务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初步实现了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成为乌海市守住发展底线的重要举措。
在积极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汽车、煤机、化机及零部件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抓好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同时,乌海市还努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焦炭气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煤焦产业向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领域转型发展,并依托科技创新,加快氢等离子体煤制乙炔技术工业示范项目、北京神雾煤化科技40万吨聚乙烯多联产示范项目等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实现资源的清洁高效集约利用。
乌海市严格执行节能环保、安全生产准入规定,对未通过评估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保障安全。在乌达工业园区,内蒙古家景镁业有限公司30万吨甲醇项目即将完成建设。这一项目总投资7.86亿元,以园区焦化企业的焦炉气为生产原料,通过先进工艺生产甲醇,既实现了焦炭行业的清洁生产,又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让传统煤焦化等行业通过先进工艺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立市,绿色品质,美丽与发展共赢
乌海市地处沙漠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曾经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达60%。干燥的气候和高频率的沙尘天气,对乌海市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彻底遏制扭转这一局面,乌海市高度重视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工作,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心工程来做。
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并陆续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批地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乌海市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达40多亿元,年均投入绿化资金近10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2%。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乌海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4.5%提高到4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1.3%提高到20%以上。并实现了荒漠化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创造了“绿进沙退”的奇迹。乌海市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乌海市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显现。积极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拉动以葡萄、苁蓉、育苗、花卉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林沙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葡萄、梭梭、育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沙产业基地10万亩,推动了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的互促共赢。
乌海正在焕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魅力,在绿色发展之路上铿锵迈步。在外地工作的乌海人回到家乡后,无不感叹乌海变了,昔日黄沙漫天的西部煤城已成往事。登上乌海之巅的甘德尔山向四周眺望,层层绿色已浸染半山,远处波澜壮阔的乌海湖与蔚蓝的天空融为一色,城区之中,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绿意盎然。乌海市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赵晓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