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为白洋淀芦苇找“婆家” 或作为燃料参与垃圾焚烧发电
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部分淀区群众不再收割芦苇,芦苇不断退化且经济效益逐步降低。
9月7日,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消息,希望社会各界能够针对芦苇综合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提升芦苇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保护白洋淀生态目的。
白洋淀。
据有关人士介绍,白洋淀自古以来就有“一淀芦苇一淀金”的说法,芦苇编织产业一度是淀区群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计划经济时代属国家统购统销物资,销往大江南北,在历史上芦苇曾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
近年来,芦苇编织产业严重萎缩,收割芦苇人工费与其市场价值出现倒挂,芦苇因收割、管护不到位,退化严重,部分芦苇残体倒伏在水中腐烂,直接污染白洋淀水质,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芦苇不兴利反而生害。
白洋淀芦苇面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12万亩,据2014年卫星遥感统计,白洋淀现有芦苇面积已缩减到7.6万亩。目前,白洋淀地区的芦苇利用形式比较单一,质量较好的芦苇可以制作苇箔、芦苇画等,但每年直接丢弃或作为燃料烧掉的近5万吨,直接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白洋淀。贾恒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萍表示,芦苇作为一种挺水植物,对湖泊水质是有净化作用的,但如果管理不好,比如不能按时收割,长久会造成芦苇退化使其净化功能减弱。
如何更好地将芦苇资源化利用,让其不仅为水质净化做出最大贡献,同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何萍表示,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芦苇资源化利用技术是成熟的,比如制作板材、燃料、食品包装甚至直接用作新型食品原料等,但由于投入产出存在倒挂,这一产业化的过程需要政策推动。
白洋淀的秋天。宋朝兴摄
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芦苇的管护、收割、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区管委会将坚持政府主导、财政适度补贴、市场运作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激发苇农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建立芦苇收割、管护及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保证企业有微利、农民有收益。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能够深度挖掘芦苇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可行性实施方案。相关方案可发送至xastjs@163.com,届时会有专人与您联系共商芦苇综合开发利用有关问题。
目前,中节能(保定)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和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向新区管委会表示,拟利用双方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优势,共同组织收购和高效利用,考虑将芦苇主要作为生物质燃料参与垃圾焚烧发电,实现芦苇利用的资源化、无害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