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邀请专家对重污染天气问诊把脉
随着冬季的到来,四川省成都市政协近日召开“科学防治雾霾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专题协商会,邀请环保领域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对重污染天气问诊把脉、建言献策。
先天畸形也有后天不足
“四川盆地的地形和气象条件在空气质量保障方面不占优势,成霾的气象门槛相对较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坦言,“四川的地貌特点是内陆盆地,地形相对闭塞,这样的地形条件给成都污染治理带来的麻烦更大。”
而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成都雾霾天气的另一重要因素。“风、降水等气象条件原本对空气污染有稀释和冲刷作用,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成都市气象局副局长罗泳平表示,“而成都市总体风速小,静风频率高,加之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雾日较多,大气扩散能力较差。因此,在污染物排放量相当的情况下污染现象比别的地方更重。”
除了先天畸形,成都的“后天不足”也是大气污染物积聚不散的原因。据悉,全市大气污染呈现出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煤烟尘和工业复合型污染的特点,而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机动车尾气排放。
“成都作为特大中心城市,以机动车为代表的移动源排放量持续上升,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巨大。”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锋君说道。
六大行动进展如何?
“大气污染防治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六大行动正在持续推进中……”王锋君提到,“今年1月1日至9月27日,成都市优良天数176天,同比增加7天;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84、52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9.7%、8.9%。”
“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10、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2013年~2016年,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150、123、108、10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97、77、64、63微克/立方米,这得益于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抗霾。”成都市副市长张正红说道。
“六大行动中的科技治霾行动我是一直看重的,成都在这一块儿做得很不错。”贺克斌表示,“成都近些年注重加强与院校的合作、科技治霾项目的研发,陆续建成一批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以求完成精细化源排放清单调查,提升全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及评估数值模拟精准化。”
防治重污染天,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锋君坦言,尽管近年来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气环境容量与排放总量的矛盾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和防“反弹”任务艰巨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会的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市级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展开了热烈讨论。
“研究表明,70%~8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总量是由20%~30%的车辆贡献的。比如,排放量较小的私家车不少都只是上下班用一下,而排放量较大的工程车辆却因经营需求长时间运转。”有参会人员表示,除了在实际的交通管理上需要对排放清单进行动态更新,进行基于交通热点和排放热点的路线疏导之外,也应鼓励公众少使用私家车,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共享单车等,这样也减少了治理污染物的成本。
“成都应该加强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提升预报预警及应急防控能力。”“成都应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防治雾霾。”专家委员们为改善成都大气环境提出了很多建议。
下一步,成都将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防反弹”、秋季秸秆禁烧、“散乱污”整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燃煤锅炉清零、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移动源污染整治、水泥企业和砖瓦窑行业整治、工地扬尘整治、秋冬季专项督查十大行动,努力缓解秋冬季节大气污染情况。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