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改善 古城焕发生机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洛阳怎样走好发展之路?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就是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去年以来,洛阳市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立多个督查组,目前共追究问责环境污染防治相关责任人员近300名。不仅如此,洛阳市还聚焦生态修复行动,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小游园建设,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攻坚战聚焦民生热点
记者近日在古城快速路建设工程指挥部监控室里看到,多个摄像头对施工现场实时监控。据介绍,洛阳市凡是1万平方米以上工地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实现了远程监控。
目前,洛阳市共有建筑工地700多个,监管任务很重,远程监控给工地扬尘治理施加了压力。
洛阳市规定,每个工地都必须在做到“七个100%”的基础上,强化“五个一律”要求,即扬尘治理不达标的工地一律停工;停工3天后整改仍不合格的一律处罚;处罚后仍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列入黑名单;凡在再次检查中发现违反规定未处理的,直接责任人一律就地免职、相关责任人一律全部从严追责。
在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洛阳重点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集中供热普及率低是洛阳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每年采暖季,不仅群众反映强烈,而且大量存在的小锅炉也给环境污染防治带来不小压力。去年年底,洛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提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普及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
一年提高30个百分点,如何实现?答案是“冬病夏治”。今年开春,采暖季刚结束,洛阳就打响了冬季供热施工大会战。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坚持一日一汇报、一周一协调,全力向前推进。
四河同治改善流域环境
“养殖场拆除后,周围的环境变化太大了。臭味没有了,河水变清了,俺的心情跟着也好了。”在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九泉村,村民田景献说。
田景献是当地的养殖专业户,养猪已有17个年头了,共有6个猪圈。为配合瀍河综合治理工作,他的养殖场在7月拆除了。
今年,拆除养殖场的不只田景献一户,9月底前流域内104个养殖场已全部拆除。孟津县政府拿出1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殖户拆迁赔偿。
开展治理的不仅是瀍河流域,洛阳市开展“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对市域内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以及城市区的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进行集中治理,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提出到2020年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总体目标。
洛阳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水环境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今年6月,《洛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年底前将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市区127条河流的各级河长全部上岗。除了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洛阳市还将城区范围内诸多渠道、水系也纳入河长名录,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既造林又造景,共享绿色成果
“春有花、夏有荫、秋出彩、冬有绿,既造林又造景”,这是洛阳市实施廊道绿化的目标。
去年以来,洛阳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标准,全面掀起廊道绿化高潮,以“绿廊、绿网、绿带、绿岛、绿园、绿线、绿道、绿业”等“八绿”工程为统领,打造辐射全域的绿色生态走廊,累计造林22万亩。
同时,洛阳市大力实施生态脱贫工程,把山区林农放在“林上采、林间种、林下养、林中游、林边加工、林外销售”的林业经济“致富链”上,实现绿色富民。
绿化就要让群众享受到良好的环境。“以前这里杂草丛生,沟渠里也都是垃圾,我们都绕着走。如今大变样了,能在绿植间散步、健身,真好。”在位于洛阳市伊洛路与龙门大道交叉口东南角的八里堂西游园,市民刘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像八里堂西游园这样的小游园在洛阳有很多。去年,洛阳开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游园和街头公园绿地,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为市民营造便捷、舒适、优美的公共绿色活动空间。去年已建成47处小游园,今年将新建、改扩建小游园50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