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治霾生力军
科学地看待、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为每一点进步鼓掌,同时也要认识到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空气质量改善的过程依旧漫长
出门第一件事,抬头望望天空,看看空气质量怎么样,是不少人的习惯。如今,蓝天保卫战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6.5%,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9.9%,北京PM2.5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5%,均完成“大气十条”目标。人们看到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舒畅。其实不看这些数据,很多人也能由衷地体会到不断增加的蓝天幸福感。
这背后固然有“天帮忙”的因素,但更多是“人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斩污除霾,从淘汰落后产能到散煤替代;从工业污染源达标计划到“散乱污”集中整治;从机动车污染防治到抑制扬尘;遇到重污染天气,还进一步实施企业停限产、机动车限行等。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保障百姓健康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2017年的蓝天让人们击掌相庆,但是今年伊始依旧有重度污染袭扰了不少地区。这也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霾还没有远离,治污依旧在路上。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格局,让污染物排放远超过环境容量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染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空气质量改善的过程依旧漫长。
“大气十条”实施4年多来成效显著。污染治理的进程从易到难,未来雾霾防治仍需攻城拔寨,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减排要付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专家有言,以欧洲目前的治理水平,遭遇不利天气,仍有空气污染的情况发生;以我们现有的治理速度,要达到在不利天气情况下依旧有蓝天的“理想境界”,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理解这个过程,为每一点进步鼓掌,同时也要做好雾霾治理有所反复的心理准备,给予治理最大的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同在一片天空下,雾霾来时人人受害,蓝天在时人人畅快;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都不同程度排放污染,也就有责任减少排放。
治理雾霾、打赢蓝天保卫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付出的准备。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履职尽责,不断完善措施机制,将治理做精做细。科研机构当尽心尽力,查清雾霾根源,研发绿色技术,促进清洁生产。对企业来说,须履行治污的主体责任,该限产的限产,该整治的整治,确保全面减排和稳定达标。公众可以消费绿色环保产品,节电节水节粮,少开车,污染物排放能减少一点是一点;监督政府环保工作、企业环境行为,举报污染,提出建议,公众的参与也不可或缺。
头顶的蓝天,要靠你我共同呵护。治霾,人人都是生力军。为了蓝天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努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