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气治土防水污染 来听江苏代表们的“妙计良策”
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治污攻坚战”,是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必须攻克的一关。深入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苏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团的代表中,更是集中了一批在大气、水环境、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专家。身在北京,他们心系家乡的生态环境,面对阶段性成果,更不忘需要进一步破解的“环境难题”。
说大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
雾霾治理效果显著,但可能“催人衰老”的无形污染物在“抬头”
颗粒物污染的治理效果显著,但臭氧污染有抬头趋势
与实施“大气十条”的2013年相比,2017年全年江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了33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33%。雾霾天少了、天蓝了,是每个居民抬头看得见的环境改善。在大气专家看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效果显著的同时,另一种大气污染物——臭氧却有抬头的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说,这是包括江苏在内的国内大部分省份,在大气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下,必须重视的一个现象。
臭氧污染是什么?在万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层中,是抵挡紫外线的坚实护盾;但在人类生活的对流层中,则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物。“学界已有多篇文章阐述,在一些重大活动对颗粒物污染进行专项控制的情况下,臭氧浓度会出现升高的情况,有此消彼长的特点。而颗粒物污染严重时,会出现‘雾霾天’,天灰蒙蒙的;但臭氧污染不会影响能见度,这种看不见的污染更需要重视。”上世纪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臭氧污染造成的最严重的公害事件之一。“虽然这类事件较罕见,但臭氧的危害不能忽视。”银燕打了比方: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而人体衰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氧化的过程。“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研究结论,但从原理上来说,臭氧污染一旦频发,可能会对人体造成类似‘老得快’的影响;这种氧化效果对于植物、农作物的潜在影响,也同样值得警惕。”
为多人乘坐车辆开辟专用道,倡导减排贯彻到细节上值得借鉴
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2018年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实施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将臭氧污染治理放在了公众所熟知的PM2.5等颗粒物污染同等重要的位置。
银燕告诉记者,臭氧污染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而这两种物质最主要的来源就是汽车尾气和化工排放。
“我一直在思考,在工业社会中,有能源消耗就必然有排放,虽然排放不可避免,但整个社会都应该建立减排的意识。”银燕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此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城市,看到当地公路上有一股专用道,专门供2人及2人以上乘坐的汽车行驶,而1个人驾驶一辆车的,只能走其他车道。
“对减排的倡导融入细枝末节,让减排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种效果是政府的行政命令无法取代的。”
说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
谈土色变要不得,我自己从不担心,什么农产品都吃
“其实我自己一点都不担心,什么都敢吃”
“江苏的土壤环境总体质量较好,污染远没有一些人讲得那么严重,而且我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很有信心,江苏一定能打好这场环境保护攻坚战!”在接受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的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江苏省委副主委沈仁芳反复强调这个观点。对于这个颇为“敏感”的环境问题,沈仁芳坦言,江苏没有大的采矿业,设施农业也发展较好,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在于工业遗留土地的土壤治理,但工业占地较小,所以在江苏,土壤环境质量总体是好的。
“常有人问我,‘你是搞土壤的,现在土地污染了,哪些农产品不能吃了’,我说才不是那么回事!其实我自己一点都不担心,什么都敢吃,什么都吃一点,什么都不过量。”对于近年来公众对于土壤污染“谈土色变”的现象,沈仁芳认为主要还是人们对土壤污染不了解,进而产生了担心。
沈仁芳告诉记者,土壤环境面临的主要危害是重金属污染,但其实土壤里本身就含有金属元素,只是外来物质进入土壤中,造成土壤酸碱度失衡,产生了化学反应,提高金属元素的活性。他认为,当下较为有效、特别是对于大面积农业用地的土壤治理方式,是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节,让金属元素“安分待着”;而城市工业用地的土壤修复因为面积有限,可以通过取土异地治理。
建议尽快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质量普查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沈仁芳准备向大会提交关于尽快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质量普查的建议。“就是尽快摸清土壤污染的详细情况,为下一步政策、方案的出台提供准确的数据。”沈仁芳介绍,建国后我国分别进行了两次土壤普查,但两次普查主要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土地肥力。“所以专门针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第三次普查就尤为迫切了。”
“尽管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就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但数据相对比较粗,而且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多部门,存在部门职责交叉、界限不清的问题。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的普查,以确保我们掌握真实的数据。”沈仁芳建议,土壤普查后要编制土壤数字化地图,开发多尺度、多源土壤信息大数据的集成与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与预警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国家土壤功能分区工作。
说水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窦希萍:
让内河航运用上清洁能源这件事要“做在前面”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窦希萍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研究,但整天和水打交道的她,也非常关注水环境质量的保护。今年的全国两会,她准备提出关于内河航运推广清洁能源的建议,让水上船舶也用上液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当我们感受到机动车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时,才开始推广清洁能源汽车。所以,对于航运领域,希望我们能把这件事做在前面。”
窦希萍介绍,在全国的交通体系里,水上运输约占12%,江苏水网密布,水运发达,水运更占着重要地位,400吨以上的船舶有1万多艘。根据交通部门统计,目前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液化天然气的使用约占11%,但在船舶航运领域,液化天然气的使用只占1%。一艘船舶燃油所产生排放的单位数量可能不起眼,一旦乘上总数,也会很惊人。“所以建议在航运船舶上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整个行业的能源改造势必面临着巨大的财政投入,但窦希萍认为这个投入是值得的,而且晚投入不如早投入,应该算“大账”不能算“小账”。“但从成本的角度来说,治理污染的经济、时间、人力成本要比污染形成前预防时多得多。”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