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应与当地特色相结合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2018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正式打响。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千村千面
因地制宜选模式
“农村环境千差万别,改善农村环境不仅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针对不同县(市、区)、不同村庄提出不同的整治任务和整治标准,防止做表面文章。”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认为,“千村一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雷区,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同样要规避“一刀切”思想。只有找准自身定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通过紧紧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从产业结构入手,先后关闭了近500个煤矿和非煤矿山,搬迁安置棚户区居民近10万人,形成了“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的空间发展布局,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发展模式。
山东省广饶县境内水系河流众多,随着河道两侧工业企业越来越多,水体受到污染变得发黑发臭。为此,广饶筹资数十亿元开展“一镇一厂”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小清河湿地等六大湿地建设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2.8平方公里,形成了具有广饶特色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方案。
湖北省钟祥市客店镇明灯村村民陈维贵家的房前屋后,猪圈、鸡舍一样不少,却没有一点异味,这就是被称为“明灯方向”的家庭污水处理模式。客店镇党委书记朱克举介绍说:“厌氧发酵+沙石过滤+植物吸收”的处理系统依当地地势而建,零动力自然循环,厨房、厕所、猪圈污水全处理,排污管、处理池全封闭,净化后的水无异味、无蚊蝇。
一个个鲜活案例凝聚成我国乡村“千村千面”的发展活力。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所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和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的两个重要指导原则。”
活血造血
选对路子治“活”村庄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认为,农村环境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整治方案基础上,还应辅以适当的政策和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少投入、多产出、少排废、多利用”。
治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最终目标不仅在于治“好”,还在于治“活”。好生态可以为乡村产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活血造血,奠定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而要有好的生态,必须在发展上首先得选对路子,对于这一点,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洪格尔高勒镇的廷·巴特尔深有体会。
锡林郭勒草原上,当地的牧民大多养羊,但羊吃草喜欢刨根,久而久之会对牧场生态造成破坏。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开始鼓励牧民减羊增牛、少养精养。
为给牧民们算清这笔“生态账”,他扳着手指头告诉大家:“8000亩草场可以养50头牛,一只牛犊能卖8000元,大牛能卖两万元,一年能赚40万元,而且养牛不破坏草场,也不需要额外的人力成本。”他说,“现在有的牧民家里草场有两万多亩,又养羊又养马,但一年下来除去人力、草料等成本只能挣十多万元。”牧民算清这笔账,想明白了。现在,整个锡林郭勒养羊数量在不断下降,牛的数量在增多,生态环境也一天比一天更好。
路子选对了,怎么吸引人才回流?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靠着生态优势,发展民宿产业并成立公司,让每位村民都成为股东。生态好政策佳,5年间,吸引返乡村民和外来创业人员超过40人,小小的村庄发展活力十足。
齐抓共管
标准、规划是指南针
“目前,各地农村垃圾综合治理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措施,对引进的第三方企业监督和管理乏力,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教授谢德体认为。
为此,他建议,应当重视村民参与主体的地位,激发村民自觉参与到农村垃圾治理当中。按照规范分类收集垃圾后,对于可再次利用的垃圾,镇乡可安排村社保洁人员或引进废品收购机构,定期按照一定的市场价格回收,实现农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制定分类补偿标准,实行有偿收集,并给自觉分类收集垃圾的农户一定的补偿。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宋国君认为,一些农村地区已经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合适的治理模式,在设计层面可以将这些模式汇总梳理归纳,由专业人员形成指导或规范。这就像指南针一样,能够为进度滞后的地区指出明确的方向。以美国《海滨水体非点源污染管理措施指南》为例,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应用效果的差异,为每种管理措施打分,并排出它们在各种污染物防治中的优先序,以帮助各地进行选择,从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最优措施。
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在建设之初明确管护责任。对于引进的第三方管理机构,可以依靠村民的监督力量,建立评价标准,设立民众满意度指标,定期考核,以保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运行。”宋国君说。
此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是农村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关系到污水处理技术、工艺的选择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维护成本。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黄霞补充道:“2018年9月,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的通知》,各地应尽快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排放标准。”
两会声音
河南代表团裴春亮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深入开展整治行动,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但调研中发现,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仍然比较突出,基层干部群众对周边环境微污染问题重视不够,习以为常,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尤其是村庄整治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有效制度安排,项目设施重建设、轻管护,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
为此,建议如下: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员参与环境整治。二是因地制宜,循序推动农村环境面貌改善。三是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四是加强环境卫生管护,增强人居环境保障能力。
浙江代表团罗卫红
规划引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包含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管理现代化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当前,美丽乡村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在规划方面,尚存在规划重视程度不够、规划编制水平不足等问题。
为此,建议如下:一是注重整体设计引导。明确重点规划项目,整体设计,统筹项目资金,衔接项目实施时序。二是彰显个性特色。村庄面貌改造提升应该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的原则,体现各村特色。三是凸显功能作用。梳理步行街巷体系,保留生活性、商业性等各类街巷空间肌理。四是加强资金保障。将乡村规划经费保障与规划编制质量、成效纳入政府乡村振兴考核重要指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专项补助。本报记者张倩王珊整理报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