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碳中和”将重新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到“十四五”规划纲要,从中央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到各地各行业的众多论坛,“碳中和”已从一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变成一个高频热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因为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升温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简言之,碳中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的需要;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以满足工业、农业和居民生活的需要,是降低油气等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必然选择;是开发清洁高效节能环保技术、促进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动能的需要;也是降低二氧化碳强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碳中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将是一次重塑,将深刻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短期会出现阵痛,长期是转型过程。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人们使用的能源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热水器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一种形式,曾经见于广告,广泛用于农村。而今,太阳能不仅有热利用,光伏发电更是发展迅疾,早已“进城”并出现“光伏+建筑”一体化模式;农村也形成多种发展模式,如光伏板下养鸡种菜的“光伏+农业”模式,湖面安装光伏发电、湖里养鱼的“光伏+渔业”模式等。所有这些,仅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类;还有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
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利用总量将受到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替代化石能源,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电力系统,煤电机组发电上网是可以调节的,而用电端是随机的;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太阳能、风能发电以及用电均是不可预见的;即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发电和用电“两端随机”特点,不仅会增加电网调节难度,还存在发电和用电的时空不对应带来的用电保障隐患,必须有可控的基础能源加以保证。
节约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指导方针,不仅因为生产能力是否满足市场需求,还因为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经过4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生产能力过剩成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尽管如此,节约资源仍须放在首位,重点行业领域还需实施减污降碳行动。
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工业是强国之本,可以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游提供产品。要开展生态设计,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 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和产品,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变废为宝,实现产品的轻量化、去毒物、碳减排,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推进绿色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的聚集过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和消费品升级过程。应推动城乡建设由功能分区乱、“生命线”工程缺、建筑物使用寿命短向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物经久耐用转变,力求避免“千城一面”。
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和强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地貌景观,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发展绿色建筑,采用自然通风采光,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鼓励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型家电产品,以尽可能少的碳排放支撑居民福祉改善。
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不同交通方式衔接,在大中城市建设形成轨道交通、机动车、共享单车和行人相协调的道路体系,减少“潮汐式”拥堵现象,减少交通工具空驶率;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智慧物流,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人流物流需求。
碳中和也要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问题,不仅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增强农田固碳作用;也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的协同效应。
推广“种-养-加”“猪-果-沼”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协同推进城乡设施建设,利用生态措施治理农村污水,不断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培育乡村振兴的“永久”带头人,形成以工带农、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全国统筹,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促进产业化。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碳中和目标,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不能以昨天的眼光看待明天,而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要加强风险管控,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把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将“绿色”作为重要内容,以文化作纽带,放宽市场准入、推动高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规则新模式,形成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公众使用城铁、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高效利用能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身体健康的出行方式,减少不必要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