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北州生态修复试点的经验
截至2021年8月,试点项目已基本完工,累计修复矿山2670.9公顷,整治河道216.3公里,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5座和垃圾热解处理站2座;规范化建设224个农村水源地;防治草场鼠害4万公顷,累计生态修复4.6万多公顷。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生态保护修复新体系。强化立法支撑,完善修复制度。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州地方立法权,已完成《海北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初稿,公布实施了《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研究制定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新建工程生态保护规定(试行)》等文件。研究制定了试点项目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8个工作办法,创新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联合办理、限时办结”的会审审批制度,在生态修复领域率先采用EPC新生模式,引入精准脱贫等领域采用的共管账户模式,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加强过程监管,健全长效机制。聘请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全程把关指导。以开工令倒逼勘察设计、方案编制、项目审批等前期手续加快完成。以阶段性工程报验为抓手,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以村镇两级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发动群众做好春季绿化。探索形成“村两委+”“水管员+”“管护员+”等管护机制。
二是坚持整体推进,打造全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样板。科学划定分区,按照现状调查—功能评估—问题诊断—科学分区—工程治理的研究链条,以黑河流域河源区、青海湖北岸汇水区、大通河流域3个分区为单元整体推进。统筹全流域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各方面需求,把原设计方案从河道治理拓展到流域保护修复,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堤坝等工程,实施从河道到河岸、山麓、山顶的全流域修复。试点之初,充分对接祁连山国家公园矿山恢复、生态移民等需求,联通生态廊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次监测到雪豹、沙漠猫等栖息活动。
三是坚持生态理念,探索生态修复工程设计新路径。科学推进矿山修复。针对全州矿山地处高寒、土层较薄、客土喷播不便等情况,按照保证安全、突出功能、兼顾景观的次序,采取削坡植草、地形平整、雨水引流等措施,解决了原有设计填充量过大、投资过高的问题。
分类推进地灾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施工设计方案。对不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隐患的地段,采取削坡复绿、雨水引流、围栏封育等措施,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对城乡居民区等威胁严重的,加大地质灾害防范力度。
试行农牧区垃圾分类。刚察县开展了农牧区垃圾分类试点,推动“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处理”的传统模式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分类模式转变。
打破现行的成行成排的绿化设计范式,采取拟自然的手法,选取适宜当地的红柳、黑刺、青海云杉等绿化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四是坚持综合示范,培育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依托生态旅游、农牧资源等优势,与旅游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祁连县探索建立了“生态修复+生态旅游”脱贫新模式,初步建立了黑河流域生态功能提升与旅游协调发展示范区。刚察县初步建立了鱼鸟水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促进农牧业生态转型。祁连县探索了“祁繁甘育”模式,积极发展“飞地经济”补齐短板。门源县初步建立了水生态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示范区,擦亮“花海门源”旅游的金字招牌。助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协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村庄绿化、高原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改善了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加大生态脱贫攻坚力度,实现生态与脱贫双赢。2018年底全州四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