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巡司河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超期未完成
【谷腾环保网讯】2023年9月,湖北省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武汉市发现,武汉市系统推进巡司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滞后,中央环保督察等整改任务超期未完成。
一、基本情况
巡司河全长10.6公里,其中,箱涵段为武泰闸至解放闸段,长1.6公里;明渠段为武泰闸至青菱河段,总长约9公里(武昌区约0.5公里、洪山区约8.5公里)。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合流区面积13平方公里,分流区面积19平方公里,流域内人口约86.6万人。近年来,巡司河虽经治理但仍然污染严重,水体黑臭,群众反映强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质改善目标未实现,整改工作超期未完成
2018年,第一轮省级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武汉市巡司河黑臭问题,指出巡司河未消除黑臭。同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也指出,巡司河未按期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武汉市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巡司河2022年底前水质提升至准IV类。但国家2021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再次指出:巡司河水质黑臭问题未得到根本性整改。
督察期间,现场采样监测显示,巡司河水质仍为劣Ⅴ类,且调阅资料发现,巡司河水质长期劣Ⅴ类,今年上半年水体发黑发臭现象仍然存在。巡司河准IV类整改目标超期未完成。
(二)雨污收集不彻底,源头管理不到位
巡司河流域排水管网总长282公里,其中合流管网97公里,雨水管网125公里,污水管网60公里,管网缺陷和隐患较为严重。武昌段(武泰闸至解放闸)长1.6公里为合流制箱涵,由于黄家湖污水处理厂现状处理能力有限,白沙洲大道污水干管输送能力不足等问题,武泰闸和晒湖闸箱涵常态水位较高,管涵里沉积大量淤泥。而分流区管网混错接较多,社区雨污分流不彻底,如平安路(雅安街-富安街)1.4km污水主干管缺失等。流域内合流区雨污混排以及分流区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污水无法得到有效收集,水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根源性解决。
图1武泰闸内积存的污水,已几乎装满
(三)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雨季溢流现象严重
武汉市系统推进巡司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较为滞后,以武泰闸污水处理厂为代表的污染治理及调蓄体系预计2025年底才能发挥生态效益。目前,流域内晴天污水处理能力基本满足,但在雨季或水量突变时应对能力不足。巡司河9公里河道,存在96个雨洪排口,其中溢流高风险排口武昌区2个、洪山区13个。督察发现,由于降雨,武昌区合流段闸门武泰闸内雨污混合水已存满,对比《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闸内雨污混合水溶解氧0.7mg/L,氨氮9.04 mg/L,总磷0.888 mg/L,总氮14.4 mg/L,为轻度黑臭,雨污水漫溢出闸,直接进入巡司河,现场可以闻到明显臭味。据统计,2023年至今夹套河闸开启4次,武泰闸开闸26次,晒湖闸开闸71次。雨季开闸排涝,大量城市面源污染和管涵沉积淤泥随雨水排放入河道,雨季返黑返臭现象时有发生。
图2武泰闸污水漫溢入巡司河
图3晒湖闸开闸后的黑水入巡司河
(四)河道淤泥反复淤积,内源污染问题突出
2016年,巡司河原出江口解放闸封闭,暗涵段生态功能基本丧失,明渠段水动力不足,河道逐渐淤积。前期调查了解,巡司河淤泥厚度平均约2米,河道漂浮着大量黑色絮状物,多处出现黑泥翻涌现象。截至督察入驻时,经过密集清淤工作,淤泥厚度清至1米左右,但出于雨季排渍需要,导致河道内反复淤积,底泥中的污染物长期释放于巡司河,增加水中的污染负荷。经武汉市初步估测,新增淤泥量约在2万方/年以上。
图4 媒体曝光开闸后的巡司河河道边堆积的淤泥
三、原因分析
武汉市相关地方和部门对巡司河黑臭水体整改问题重视不够,系统谋划不够,协同统筹不够,截污治污不彻底,导致中央、省多次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不到位,未能完成整改任务。
督察组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按要求做好后续督察工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