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车辆尾气治理要坚持源头治理思维
【谷腾环保网讯】近年来,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人口高度集中,机动车保有量快速上升,隧道建设成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途径。由于隧道车流量大、车速不均匀、车道分岔多、纵坡大等特点,加之相对封闭、内外空气交换不畅,车辆尾气污染易累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隧道车辆尾气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据测试,从隧道入口到出口,污染物浓度逐渐升高,出口处可达入口处约3倍。尤其在隧道通行状况不佳时,车辆缓行怠速导致尾气排放量增加,更易形成污染高值。
隧道尾气可能导致诸多危害。一是影响交通安全。隧道内高浓度颗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导致可见度降低,易引起驾驶员生理反应能力下降,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隐患的增加。二是影响人体健康。隧道内高浓度尾气污染不仅直接影响驾乘人员健康,而且城市公路隧道多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要道,尾气对隧道内、风井排放口等处人群健康也构成不利影响。三是影响周边区域大气质量。隧道犹如横置的烟囱,较高浓度污染物经过换气通风流通到隧道外,在隧道出口及周围逐渐沉降,持续影响周边大气环境。因此,治理好隧道尾气污染既有改善人居环境、减少交通安全隐患、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等多重意义,也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隧道机动车尾气治理存在诸多难点
隧道尾气治理环节长期被忽视。隧道尾气虽然浓度较低,但持续排放、总量较大,对区域大气质量仍有较大影响。目前城市隧道的环境监管主要集中在建设前环评和建设过程扬尘污染防治,但通车运行后的环境监管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大部分地区未对隧道尾气治理环节予以足够重视。
隧道尾气治理标准规范仍不完善。目前隧道建设规范提出的尾气治理要求较低,一般通过隧道通风来稀释隧道内污染物,使其浓度保持在卫生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但随着污染治理向纵深推进,仅依靠通风换气,将不能满足环境管理要求。
设计之初未考虑实施尾气治理的,后期建设难度较大。目前绝大部分隧道在建设之初未考虑预留净化系统配套。从部分隧道车辆尾气治理历程来看,隧道建成后再实施治理会面临较多困难和阻力。一方面,需要协调的部门多。加装治理设施需相关部门审批或论证,还涉及绿化用地、隧道安全、交通管制、接水接电等方面,需多方协调、周期较长。另一方面,相关治理技术受限。由于隧道设计之初未对治污设施预留配套,后期选用治理技术也会受限于隧道条件。
国内外已探索推进隧道尾气治理工作
国内外已有不少隧道尾气治理案例。挪威奥斯陆Festing隧道从1989年开始安装空气净化系统,是国际较早使用空气净化系统的隧道。西班牙、韩国、越南等国家均实施或探索了隧道尾气治理工作,日本已在47条隧道安装了静电除尘设备。
国内上海、北京、山西、湖南、四川等地均进行了隧道尾气治理。北京广渠快速路运通隧道在建设之初,就预留了设置空气净化系统的空间,空气净化系统安装在隧道侧壁内,不仅减少了隧道口的尾气污染,也避免了对地面景观的影响。江苏省南京市的九华山、玄武湖两个隧道尾气治理项目于2019年3月运行,采用有效收集、土壤吸附、微生物降解的技术路线;草场门隧道尾气治理项目2022年投入运行,利用“碳纳米管—高压电场技术”实施尾气污染净化。
在相关标准规范方面,江苏已做了相关探索。2019年,江苏发布《江苏省城市隧道建设、运行与维护指南(试行)》,要求“对于周边环境较敏感的长、特长隧道,通风设计宜考虑隧道废气的集中排放或净化”,在标准中提出对隧道汽车尾气进行净化。目前,江苏省相关部门正在制定城市隧道通风设计标准,有望在标准中纳入隧道尾气治理要求。
隧道机动车尾气治理相关建议
隧道尾气治理能够折射一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笔者认为,隧道尾气治理必须充分融入系统思维和源头理念,积极探索、细致谋划、妥善推进。
一是推进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从源头提升隧道尾气治理水平。在城市隧道相关设计标准中强化尾气治理相关要求,研究出台隧道尾气排放标准、治理技术规范等系列配套。加强准入把关,在隧道建设前期的环评审批中,按要求推动新建隧道设计和配备尾气净化设施,根据设计的治污设施,提前预留污染防治空间和用电、用水配套等。
二是实施分级分类治理,因地制宜推进隧道尾气治理。对城市隧道尾气污染排放情况全面排查,摸清污染现状,通过试点选择可行技术,将排放浓度不达标的隧道纳入整治范畴,并优先推动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周边隧道实施治理。
三是完善部门合作机制,推进齐抓共管、增强实效。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交通、住建、公安、工信等部门联合推进机制,有效解决隧道尾气治理论证、审批、实施等过程难题。加大城市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科学划定高排放车辆通行范围,优化路网设计、加强隧道周边交通疏导,减少隧道内、隧道口因车辆怠速导致的排放增加。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