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督察发现各地存在这些共性问题!正视差距,推动整改取得实效
【谷腾环保网讯】近日,第三轮第一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海南、福建、河南、甘肃、青海5省份进行了反馈。通览督察报告,我们既因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发生的全局性、历史性变化而振奋,也为相关省份勇于探索创新点赞。而对于反馈的突出问题,相关地方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正视差距再提升。
从反馈情况来看,虽然5个省份在问题的种类、轻重方面存在区别,但在以下4个方面表现出相似性。
一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有差距。其实质是思想认识、政治站位的差距,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悟不透,就容易导致政绩观错位、发展观失衡,进而出现决策失误、工作失察的情况,产生盲目乐观、自我满足的思想情绪,为环境问题的产生埋下伏笔。
二是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力上有差距。园区管理、行业转型、项目准入、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矿山开采、生态修复等仍是问题高发、多发领域。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工作落实层面的缺失,体现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跑调走样、搞变通,同时,在监管体系、监管方式方法、治理能力方面存在差距。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或缺乏规划,布局不当;或越界开采,浪费资源;或把关不严,盲目建设;或设施停运、形同虚设。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暴露出一些地方环境监管层面欠账较多,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还比较粗放,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在环保投入上有差距。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存在短板、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多、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这些不同表达的背后实质都是环保投入的差距。虽然近年来中央、地方不断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活污水产生量与处理能力不匹配问题仍很突出,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保障渠道不畅问题比较普遍,在区县一级表现更甚,成为历次生态环保督察比较典型的共性问题。
四是在围绕本地特点抓工作上有差距。青海、甘肃的草原生态保护、海南的红树林保护、福建的海洋水质保护,本来属于本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个性化”领域,本应是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工作,但仍然问题重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相关省份生态环保整体工作失色。
要正视问题和差距,更要有破解问题的定力和实招。有些问题通过方案的制定落实就可迅速解决,有些问题需要从制度机制、监管水平、资金加持等方面作出长期努力。只有从反馈问题中得到启示,找准破解问题的良方,才能交出合格的整改答卷,持续提升生态环保工作的整体水平,从根本上避免共性问题重复出现。
切实增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动性、坚定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环保工作的基本遵循。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融入本省的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格局之中。这项问题整改不是一时和短期的,要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而且要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重点。
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督察反馈情况来看,大量的问题是由于人们在工作实践中履职不力、执法不严、能力不足以及机制不畅造成的。这就启示我们,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遏制问题反复出现的治本之策。必须下大力气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政策法律标准体系,全力加强生态环保队伍建设,持续提升队伍整体素养和科学化、专业化监管水平,把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向新的阶段。
探索多种途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刚性需求。为此,地方政府要积极作为、统筹规划,把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处置等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研究,明确地方环保投入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最低限,并保障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中央、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市县生态环保投入的转移支付比例,构建第三方机构参与地方环保设施运维的政策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环保投资的积极性。
在立足本地特点方面奋力出彩。省情不同,资源环境禀赋必然存在差异。在对独特资源环境的保护方面,各地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彰显本地管理水准的工作亮点,且不可粗心大意。
全力完成督察问题整改是被督察省份今年生态环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在同一处犯错,应是最终努力方向。从制定整改方案到落实整改任务,各地都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注重实效、高效、长效,才能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