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所张纪兵:如何推动农业实现从碳源到碳汇的转变?
【谷腾环保网讯】今年3月,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完成了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这次拍卖有何意义?我国如何通过挖掘农业碳汇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本报记者专访了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有机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张纪兵。
张纪兵,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有机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计量,县域碳中和农业行动路线图研究,主持制定零碳农产品认证、茶叶碳足迹标识认证和低碳乡村认证制度。
中国环境报:今年3月,一张编号0000001的碳票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签出,这是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这次拍卖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纪兵:全国生物质炭有机水稻产生碳汇的“第一拍”是在“双碳”目标下,江苏积极探索农业碳汇市场交易的实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出了实施路径。发挥农业碳汇功能,是推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拓展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随着全社会对生态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各地对于农业碳汇价值实现的探索将不断发展,不同品类的农业碳票将更加丰富。
二是为发挥市场机制拓展有机产品生态价值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农业碳汇市场的交易本质是合同交易,双方通过平台实现碳汇交易,交易能够推动控制和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供给者通过出售农业碳汇获取收益,可以冲抵其维持与加强有机稻田土壤生态的投入,促进有机产品的生态与低碳功能价值叠加。需求者通过支付费用购买农业碳汇,拥有碳汇产品的所有权和支付成本的义务,有利于鼓励企业参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三是为农业碳汇进入碳市场积累了经验。农业碳汇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在生态环境部未公布农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之前,通过开展农业碳汇交易试点,可以探索总结形成农业碳汇技术标准体系、计量监测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引导培育区域农业碳汇交易市场,并为农业碳汇未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积累经验。
中国环境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张纪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生产了全球30%的水稻、18%的小麦以及21%的玉米,在消耗大量农业投入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农业活动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三大来源,2018年我国农业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1%,仅次于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同时,农业也是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占全国甲烷排放总量的37.2%,占全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49.2%。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如果将这些“隐藏”排放也计入在内,农业生产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比例将达到18%以上。
但与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不同,农业既是碳源,也是碳汇。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耕保中心长期监测点观察数据发现,我国1988—2018年、1998—2018年、2004—2018年三个时间段的土壤固碳速率呈现梯度上升,分别为279、309、323kgC/ha/yr。推进农业减排固碳,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
中国环境报:我国农业碳汇潜力如何?
张纪兵: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组成中,种植业温室气体排放要高于养殖业。2018年我国种植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4.2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水稻种植排放1.96亿吨,农用地排放2.23亿吨,秸秆田间焚烧排放0.06亿吨。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6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动物肠道排放2.28亿吨,动物粪便管理排放1.40亿吨。采用水分管理、秸秆炭化等有效减排措施可使我国种植业温室气体排放降低6.4%—30.4%。
推进农业碳中和,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更值得我们关注。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其波动直接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策略。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提出了“千分之四”倡议,即利用农业碳汇来消纳碳排放与农业固碳良性循环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保障食品安全,从土壤开始,种养结合,农业土壤有机碳储量每年提升4‰,可在20年内扭转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我国农田土壤(0—1 m)的碳库储量为85—95Pg (850—950 亿吨碳),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也可能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产生强烈影响。根据《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农田耕地面积为20.23亿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上的耕地面积为9.82亿亩,尚有10.41亩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g/kg以下,而在良好农田管理措施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到28.9g/kg,表明我国土壤仍具有巨大的土壤固碳潜力。目前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率为290kgC/ha/yr,年均固碳量可达到34.4百万吨碳,相当于可抵消126.13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环境报:我国在推动农业碳汇提升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张纪兵:早在2015年,我国就发布了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提出了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要积极推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陆续启动和发布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聚焦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等重点任务。
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固碳增效 ,提升生态农业碳汇。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了我国农业减排降碳发展的实施方案,为我国农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方针路线。
2023年8月,国家标准委、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技术规范制定,抓紧编制碳足迹核算和报告指南等方面的核算审核标准,从认证制度的角度为农业碳核算提供制度保障。
当然,我们也看到,我国在农业固碳减碳还处于起步阶段,路径有待进一步清晰,这些规划和部署还有待进一步落地。
中国环境报:推动农业碳汇交易是助力农业固碳减碳的重要举措。请问,推动农业碳汇交易的难点在哪里?
张纪兵:目前,农业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我国在工业、能源和造林领域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目前碳交易与农业的衔接不够。尚未建立农业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各级政府对保护性耕作、有机种植等有利于农田减排增汇的措施缺乏引导激励,制约了农田减排增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
农业碳汇核算方法学也尚未纳入批准的方法学。2024年1月,我国重新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由于农业碳排放受地域、气候、土壤、种养方式等多重因素影响,方法学开发难度大,暂时农业碳汇核算方法学未在首批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里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碳汇交易的发展。
农业碳汇价值实现方面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农业碳汇在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碳汇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社会公众普遍对农业碳汇的宣传力度不足、公众认识和参与不够,对农业碳汇感兴趣,但不知道如何参与碳汇市场的现象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碳汇开发和利用。
中国环境报:发展农业碳汇交易,您有哪些建议?
张纪兵:一是发挥规划在农业碳汇市场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将农业碳汇交易纳入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在农业碳汇交易市场中的不同作用,不断完善农业碳汇项目的申报、经营、核证等程序。
二是强化政府在农业碳汇市场化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加强财政支持、补贴减免等形式的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具有农业特色的碳汇交易制度体系,推进农业碳汇交易项目纳入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中,促进资本在市场内流动,扩大农业碳汇交易的市场规模,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农业碳汇交易市场。
三是加大对农业减排增汇方法学的支持力度。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高校及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自主开发与编制农业碳汇项目方法学,对减排效果明显、社会期待高、技术争议小、数据质量可靠、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项目优先建立方法学。
四是创新农业碳汇产品,探索农业碳汇市场化路径。我国目前可交易的农业碳汇产品品种不多,应在推广碳票及农产品碳标签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碳汇储蓄、碳汇期货、碳汇保险、碳汇信用贷款等新型碳汇金融产品。扩大农业碳汇交易、农业碳汇市场化产品试点范围。
五是加强农业碳汇交易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对制约实现农业碳汇交易市场化的重大科技问题,鼓励并推动相关机构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协作共进,联合攻关,积极探索关于农业碳汇市场构建、交易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