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水环境监管,管的不仅是饮用水安全
【谷腾环保网讯】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2024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汛期水环境监管,防范汛期水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笔者以为,汛期水环境监管,管的不只是饮用水,既要重防范确保饮用水安全,又要科学收集利用雨水。
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打好提前量。一般来说,每年的降雨多集中在“七下八上”,生态环境部门未雨绸缪,早早拉开了汛期水环境监管的序幕。入汛后,一些地方出现的极端降雨过程,很容易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进而对饮用水水源安全构成威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把各项前置防御工作做实做细,努力守护江河安澜、人民安宁。比如,深入开展垃圾、秸秆、污泥、畜禽粪污等城乡面源污染防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入河排污口和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以及环境风险防控等突出问题的全面排查整改,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加密水质监测,强化分析研判与水质出现异常波动的处置;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联防联控要求,妥善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
同时,也要看到,汛期也是增加水资源,补充地下水、河湖水和水库蓄水的最佳时机。对于雨水,以前人们总希望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市政部门在建设上也充分考虑城市安全度汛需要。而现在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科学收集雨水实现有效利用。比如,江西萍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与老旧小区更新、城市道路改造、小街小巷综合整治等有机结合,已有超八成建成区达海绵城市标准,不仅大幅缓解了城市内涝现象,还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又如,四川省广元市充分利用山地河谷条件,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设置各种可吸水的“海绵体”,积极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典范。像百草园内的步道,就是由透水沥青及透水砖铺设的,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孔能使水迅速渗透到地下蓄水池,从而保持步道干爽。同时,通过建设“海绵体”,实现了山地雨水调蓄、山体生态修复、景观品质提升等多重复合功能。各地应坚持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优先利用自然洼地、坑塘沟渠、园林绿地、广场等实现雨水调蓄功能,做到一地多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发展经济要用水,生态建设要用水,吃饭过日子更离不开水。然而,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雨水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珍贵资源。收集、利用建筑物屋顶及道路、广场等硬化地表汇集的降雨径流,为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及地下水源提供补给,是综合利用水资源和水资源开发经济而又实用的好方式。广元遵循“挡外洪、拦山洪,畅通道、蓄雨水,净污水、回用水”的系统策略,因地制宜构建“外挡内拦—分级调蓄—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涝体系、“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净化”的雨污管控体系、“蓄净结合—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的多水共用体系,使雨水“无处可逃”循环利用。
珍惜水、用好水,把雨水留住,进行有效储藏、转换、再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涵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有的步道路面使用透水砖,或者通过路缘石开孔、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改造,雨水可以透过绿地进入地下管网,实现“大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一些公园设施在规划建设时都考虑安装雨水渗透系统,新增大量绿地等。如,四川广安改造公园水系,提升城市涵养水源效能。东高速出口停车场雨水花园的绿地浅凹,用于汇聚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滋养花园里的花草。然而,如何面对大暴雨“天降甘霖”很快通过地表白白流走了的问题,还需要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进行破解,早日消除“城市看海”现象。
保供水、抓集水,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表面上看是生态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蕴含着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和价值。只有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既重防范确保饮用水安全,又科学收集利用雨水,就能细水长流、惠泽百姓、造福千秋。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