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扒近三年国内外钢企ESG报告,看出哪些变化?
【谷腾环保网讯】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钢铁行业作为高碳高污染的基础性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和转型任务。
近年来,部分国内钢铁企业如宝武、河钢等宣布了企业的碳中和目标并积极制定相关行动路线。同时,在证监会的指导下,国内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试行),标志着ESG标准与国际接轨,将进一步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日,上海青悦选取了国内外43家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国内35家,国外8家),对各样本企业发布的2021年—2023年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含ESG和CSR报告)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其财务、环境和社会议题的披露现状及绩效表现。
结果显示,全球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我国企业在污染治理、低碳排放钢研发等方面表现亮眼,但ESG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仍缺乏透明度,数据颗粒度和国际可比性存在问题。
看三年间报告类型的微妙变化
据上海青悦统计,2023年,样本企业中有11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22年为17家;2021年为21家),10家发布ESG报告(2022年为8家;2021年为4家),13家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年为10家;2021年为7家),4家发布综合报告(2022年为4家;2021年为4家),4家发布社会责任+ESG报告(2022年为4家;2021年为1家),1家发布可持续+ESG报告(2022年为0家;2021年为0家)。
样本企业名单如下:
近年来,钢铁行业对ESG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企业披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种类日益丰富。
从报告类型来看,2023年,共有11家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较2021年的21家有明显减少。10家企业发布了ESG报告,相较2021年有大幅增长,而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数量也从2021年的7家增至2023年的13家,体现出行业整体披露质量的提升。
另经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钢企仍以社会责任报告(CSR)为主,但披露内容逐步向ESG和可持续发展报告(sustainability+ESG)靠拢。例如,2023年,杭钢股份从单独发布CSR报告调整为CSR+ESG报告,太钢不锈也首次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引入ESG框架。而国外钢企则普遍采用综合报告(Integrated Report),如印度塔塔钢铁、卢森堡安赛乐米塔尔等。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和国内政策引导,越来越多钢企开始从社会责任报告转向可持续发展报告和ESG报告。近年来,部分国内钢企开始披露符合ESG标准的报告,内容涵盖环境、社会责任和治理等多个维度。尽管部分钢企的报告仍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但报告实质性内容与数据逐步扩展,企业在绿色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披露率不断提升。”上海青悦相关负责人表示。
关键环境指标中外对比孰优孰劣?部分议题国内钢企表现更好
碳排放控制是钢铁企业ESG表现的重要指标。根据所调查样本相关报告显示,近三年,国内外钢企对碳中和目标的披露逐年增加,大多数企业将2050年设为目标年份。部分国内钢企以2060年为实现目标的时间,而塔塔公司(国外)则设定了更积极的2045年目标,体现出不同企业在碳中和路径上的差异化进程。
制定短中长期减碳路线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完整的路线图应涵盖减碳路径及起始时间段。近三年,国内钢企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完整减碳路线图的数量显著增加,国外钢企的披露比例也从不足半数提升至过半。然而,部分国内钢企仍仅披露减碳路径,缺乏完整的时间规划。
在低碳技术方面,全球钢企正在积极推进氢冶金、电炉炼钢等绿色冶炼技术。其中,纽柯钢铁因采用100%电炉炼钢,使其吨钢温室气体排放量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国内钢企仍以长流程高炉—转炉生产为主,短流程炼钢比例较低,但部分企业已开始尝试氢冶金和低碳炼钢技术,如宝钢股份推出BeyondECOTM品牌的低碳钢铁。
上海青悦相关负责人介绍,低碳排放钢的生产是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近三年,提及低碳排放钢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数量虽仍较少,但呈显著增长趋势,特别是国内钢企,展现出绿色转型的积极态度。同时,EPD(环境产品声明)报告的发布情况也有所改善,2021年国内钢企尚无披露,但到2023年,已有近半数钢企发布EPD报告,表明企业对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注度提升。
在传统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方面,超过一半的钢企已经实现了排放量的持续下降,显示出行业整体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如废气污染物(SO?、NOx、颗粒物)排放方面,国内钢企整体表现优于国外同行。例如,2023年吨钢SO?排放量最大值为2.00千克/吨钢,最小值仅0.04千克/吨钢。此外,在NOx排放方面,巴西国家钢铁2023年同比上升51.04%,而国内大多数钢企排放量保持下降趋势,显示出国内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的优势。
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水资源管理方面,柳钢股份因推行污水零排放成为行业标杆,而巴西国家钢铁吨钢废水排放量同比增加34.24%,显示部分国外钢企在水资源利用上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通过比较能够欣喜地发现,中国钢企在许多议题表现更好,虽然国际钢企在标准制定和市场机制建设上仍有一定优势,但国内钢企通过规模化实践和技术场景的深度应用,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全球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的新方向,也展现了中国钢企在全球竞争中的强劲势头。”上海青悦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高信披质量及透明度
不过,虽然国内钢企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
比如信息披露质量。通过比对分析,上海青悦发现,部分企业在关键议题上的披露仍显不足,特别是生物多样性、供应链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指标。例如,2023年吨钢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披露范围存在不一致,部分企业未明确统计范围,使得数据难以横向对比。
同时,部分钢铁企业的ESG报告仍存在重要指标缺失、披露范围不明等问题。例如,上海德龙钢铁仅在官网在线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且披露有效指标极少,难以与同行业对标。山东钢铁集团官网虽显示发布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但实际并未找到报告内容,反映出部分企业在信息披露上的不规范。
此外,部分钢企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未明确数据口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导致同一指标的结果无法直接比较。尤其是很多钢企在产业多元化时,没有把钢铁生产、钢铁其他板块、全部业务的所有相关指标进行系统性的披露,比如宝钢股份在披露温室气体时,四基地、钢铁板块、全公司的都进行了披露,但在废气污染物这里,只披露了钢铁板块,且因为未披露粗钢产量,导致无法计算污染物排放强度。
从数据可信度来看,国内钢企在第三方鉴证方面明显落后于国外企业。2023年,国内35家钢企中,仅9家ESG报告获得第三方审计,而国外8家企业中有7家通过独立机构鉴证,表明国际钢企在数据透明度和可信度方面更具优势。
对此,上海青悦相关负责人建议,在提升ESG披露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方面,参照国际通用的披露标准(如ISSB/SASB、GRI等国际标准),以及所在司法管辖区及交易所的ESG披露标准(比如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港交所的ESG披露指引)进行编制,确保实质性关键议题披露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尤其是对于有多元化业务的钢企而言,建议从公司整体、钢铁业务板块、钢铁生产板块等几个不同的颗粒度,对于所有相关量化指标进行一致的披露,提升同行业可比性。”上海青悦相关负责人指出,对尚未发布ESG报告的钢企应尽早主动全面系统性的以ESG报告方式对外部呈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后续绿色融资、进入品牌绿色供应链等奠定良好基础。
在加强ESG报告鉴证,提升数据可信度方面,上海青悦建议,各个钢企对ESG报告中的关键数据进行第三方鉴证,提升投资者与利益相关方对自己披露数据的可信度。比如,从数据上看,我国钢企污染物排放强度要明显优于国外钢企,但却因为第三方鉴证少而可信度不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