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环保公司上演大逃杀:活下去或成唯一目标?
【谷腾环保网讯】环保产业正悄然拉开一场残酷“大逃杀”的序幕。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凛冬将至的寒气触达部分环保公司。
展望2025年,一场关乎生存的游戏,似乎已箭在弦上。
01
对财政类项目依赖的“双刃剑”
环保项目,尤其是依赖财政资金的项目,日子变得格外艰难,但有些环保公司相当依赖财政项目,特别是工程及建设运营,园区服务之类的。
要么,项目预算被压到“地板价”,利润少得很;要么,项目辛辛苦苦做完了,回款却遥遥无期,变成了企业账上沉重的“应收账款”。这把依赖财政的“双刃剑”在经济下行周期内影响了不少环保企业的生存发展。
最近某环保上市公司就因为财政资金项目拖欠金额大,资金链断裂,老板不得不转让了所有权。
雪上加霜的是,各类环保公司的甲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客户)自身也卷入了激烈的价格战,自顾不暇,自然也无法给乙方(环保公司)留下多少利润空间。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抢食变得异常惨烈。
02
部分环保公司为抢项目活命
开始了“地板价裸奔”?
信息和价格的透明化,本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但在此刻,却成了压垮骆驼的又一根稻草。当技术路线、成本构成不再是秘密,报价几乎变成了“地板价式的裸奔”。一些过去能以正常价格承接的项目,在今年有公司愿意以五到七折的价格接手。这不是正常的市场竞争,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求生本能——放弃利润,只为维持公司的基本运转,保住现金流,给员工发工资。这种“失血”运营,又能持续多久?
03
甲方招人便宜及环保信息透明化趋势
重击环保管家类服务
近年来,甲方以低成本招聘现象日益普遍,反映出人才供过于求和行业困境。企业花费较少资金就可以招到合适环保专员人选,还能打杂做其他事情,再加上各类信息透明后,业务壁垒也在减少,疑问自然就少了,从而减少对环保管家专业服务的依赖。这一现象对环保管家服务市场构成明显打击。几个同行都反映甲方招聘环保专员后停掉了环保管家服务。类似于原来找的小时工,后来发现全职保姆和小时工一个成本,雇主会考虑招全职保姆。
04
超级内卷,价格透明,业务单一
部分环评机构“先躺平”?
行业的寒气,最直观地体现在了经营数据上。
一些环保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就遭遇了合同额和到账金额的显著下滑,这无疑是危险的信号。还有一些公司,虽然整体规模看似稳定,但人均到账金额、人均利润等核心效率指标却在下降,这意味着“虚胖”的风险在增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价格透明、项目减少的压力下,单纯以环评业务为主的公司似乎首当其冲。部分同行反馈,有些纯环评公司已经开始歇业或者转型,主动或者被动躺平的公司越来越多。
05
远离有毒项目,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环保公司该何去何从?答案或许并不复杂,但执行起来却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首先,是时候暂时控制扩张的冲动,甚至主动收缩规模,聚焦核心优势。其次,必须做好内部预期管理,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对未来可能的收入调整有心理准备,共克时艰。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学会“排毒”,坚决避免接那些“有毒”的项目——那些明显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项目,以及那些回款风险极高的项目。如果一家公司发现自己总是遇到这类项目,那可能就需要认真思考,是继续苦撑,还是选择更有尊严的退出。
06
环保行业“鱿鱼游戏”大逃杀开启
哪些公司能走到最后?
这场行业“大逃杀”,正如《鱿鱼游戏》所描绘的那般残酷,参与者众多,但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坚持到最后。
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将显现。保守估计,三年之后,目前市场上的环保公司,可能只有大概七成能够幸存下来。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当前行业困境的合理推演。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家环保公司而言,未来的几年,战略重心或许不再是高歌猛进地扩张,而是如何精打细算、控制规模、步步为营。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
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机会等到下一个春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