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启动PM2.5污染治理才是治本之策
1月13日上午9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北京市除定陵、八达岭、密云水库外,其余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全部达到极值500,这也是六级严重污染中的最高级。
北京、石家庄等城市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污染信息,并呼吁公众尽量减少外出。
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今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仅有信息发布还远远不够,而一些应急措施,比如,提醒人们减少出行,限制污染企业排污、限制公务车上路等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专家称,尽快启动污染治理措施,抓紧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才是当务之急。
这个冬天京城人过得很郁闷
这个冬天对于京城人来说过得确实有些郁闷——要么持续的超低温,几十年不遇的严寒天气让人无法出门;气温刚有回升,又被警告更不能出门,因为空气从1月10日开始持续重污染,且是最高级别。
去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后,按照环保部的要求,今年元月一日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共74个城市,应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细颗粒物(PM2.5)等6项基本项目的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等信息。
值得肯定的是,此次被重度污染包围的北京、石家庄等城市均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有关空气污染的相关信息,并提示公众尽量减少外出,北京市还将首次启动重污染日应急方案。
专家称,从各地发布信息的情况看,还算及时。“但是,仅发布信息显然远远不够,毕竟老百姓总是躲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专家称,相对于漫长的污染治理过程,信息发布只是第一步,而且相对容易做到。他说,未来,摆在政府面前的是如何启动及治理污染问题。
公众不会仅满足于发布了信息
近一两天,各大媒体把更多地注意力放在了有关污染的信息发布上,专家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政府部门在及时发布污染信息同时,应该加快出台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以逐步遏制和治理包括PM2.5、臭氧等在内的污染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去年12月5日,环保部就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召开新闻发布会,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在会上表示,按照规划要求,到2015年,重点区域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复合型污染严重地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6%。
同时,规划明确了包括PM2.5在内的污染因子的治理方案。比如,重点区域实行空气污染联防联控,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监管机制等等。
专家认为,破解PM2.5治理难题,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这就需要从改善环境质量出发,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能源清洁化使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机制。
“每一个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来保障,同时,更需要有不折不扣的执行才能取得效果。”专家表示。
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1亿辆,而且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840万辆,连续三年居世界第一。据权威部门测算,1辆黄标车的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四标准汽车的排放量。
因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年末,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要基本淘汰辖区内所有黄标车辆。
事实上,机动车污染治理只是规划提出的众多污染治理措施中的一项,“只有规划提出的每一项污染治理都能全面地执行到位,空气质量改善才有可能”。专家称,如果措施执行不到位,肯定会影响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以前没有信息发布,而从今年开始,74个城市必须真实的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眼下,人们还处于看到了真实信息发布的满足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绝不可能仅仅满足于此,一定会要求政府切实解决污染问题。”专家表示,如果政府方面以及监管部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从根本上加快治理PM2.5的污染,将来会很被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