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遇到水污染怎么避免“无水可喝”?
近日,兰州市自来水遭遇苯污染,造成居民无水可喝的“抢水潮”。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自来水可直接饮用的少数国家之一。不过,日本的自来水也非“刀枪不入”。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水质损害情况等调查报告书》,日本每年有约90处水管道受到水质污染,约占全国自来水管道及下水道的5%。
遇到水污染时,日本如何保证不发生“抢水潮”恐慌?
京都:从水源到水龙头有60个需要检测的项目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到,日本各城市均有自己的《自来水安全计划》,建立了一套自来水安全的应急管理机制。
以京都市为例,依据2013年4月制定的《京都市水道事业水安全计划》,从水源地琵琶湖到家家户户的水龙头之间,有60个需要检测的项目。其中,从水源地到净水设施有单独39项,围绕着供水设施有单独13项,此外还有涉及全程的8项检查。这些检测项目针对的物质包含了病原性微生物,车辆及船舶事故可能产生的油气污染物,核电站事故可能产生的放射性物质等。
这次,兰州市政府承认政府对供水企业监管不力。那么,日本日常是如何监管水质的呢?
以东京为例,水道局网站可随时查看当天全市131个水龙头的残留盐分浓度、浑浊沉淀度、透明度。数据来源于131个水龙头监测点安装的自动水质测量仪。官方每天上午9点更新信息。
在日本,如果老百姓感到自来水异常,可以到当地水道局的客服接待中心,申请水质检查。
一旦发现水质问题,日本政府部门如何判断事故等级?
对于事故等级,京都市设立发生频率、影响程度两个维度。
频率分5个等级:“10年以上、3~10年、1~3年、数月和每月发生一次。”影响程度也分成五个等级:“一是不影响饮用;二是影响饮用,使大量民众感到不满,但不致使大多数人寻求别的饮用水源;三是影响饮用,致使大多数人寻求别的饮用水源;四是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五是可能致命。”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叠加,京都市设立了白、蓝、绿、黄、红五级警报。
一旦警报发生,又如何处理?
在公开的《京都市上下水道局危机管理计划》中,有满满一页A4纸的应急报备机制图示:从市灾害应对本部及关联机构的局长、部长、室长、技术长依次而下,有“通报”、“指示”、“报告”、“情报”四种箭头标识。
东京:应急供水点每半径两公里的区域设置一个
在处理污染事故的同时,日本的居民应急用水也得到保障。
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多个大型城市的自来水管理局官方网站文件,均有“灾害、事故发生时的备用水源”这一项内容。
一旦自来水出现问题,备用水源会被立即启用,可供城市运转,避免居民恐慌,为抢修赢得时间。
据东京市自来水管理局的《东京都水道局震灾应对事业计划(2013~2015年度)》,到2012年4月1日止,东京市内建设常规净水场、供水点31个,确保水量570930立方米;应急供水点有46个,水量69000立方米;小规模应急供水点为22个,水量2200立方米。
应急供水点每半径两公里的区域内设置一个,政府负责不定期维护老化的应急供水点,每年检修的数量均公布在官网上。
这99个点的准确位置、各自有多少水量,东京市自来水管理局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完整的表格可供查看。向供水点里补充应急用水的器材,各区、街道也可向自来水管理局申请借用。
名古屋市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分别设有4个大型的应急供水中心。
日本地震多发,名古屋市的207个灾害应急避难点也常设有应急供水设施。同时,对特别需要保证用水的医院等,市政府优先加强应急供水管道的抗震强度。
更重要的是,在靠近公立小学的供水点,名古屋市政府加设了“地下式供水栓”——收纳在下水道口的常设供水栓,井盖上有明显字样标识。该市自来水管理局官网说:“遇到灾害时,各位市民打开下水道口,取出供水栓安装软管,就可以取用应急用水了。
检测由平行部门负责
在日本,应对水污染也不只是政府一家的事。
名古屋市自来水及下水道管理局就在官网醒目位置,专门设了针对公众的提醒:“请储水以防万一”。
其中详细建议:“以10升容器储满自来水后,放在通风、无日光直射的地方密封保存,尽量不要留有空气,以免空气中细菌污染。保存期限以3日为宜,请持续换入新的自来水。”
那么,日本的水质检测,是“自己检测自己”吗?
记者查询日本多地相关部门信息,城市供水由水道局的水道部负责,而水质监测通常是由水道局的技术监理室承担。两者是平行部门。
但日本的地方政府也不是没有过水质问题的瞒报。2011年3月30日,千叶县八千代市公布,3月22日采集的两处饮用水样被检出放射性元素超标,但28日的水样未超标,宣布“不停止自来水供应”。这一做法,招致日本老百姓和媒体的批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