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察人手不足 天网可以弥补?
全国有6.8万名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有环保专业背景的占20%,平均每个单位仅有20人,面对辖区内日益增多的排污企业,如何做到有效监管?
“除体制保障之外,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执法效率、规范执法程序、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做到人员全覆盖、业务全覆盖”。在日前召开的“新常态下的智慧化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与应用研讨会”上,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曹立平如是说。
曹立平也进一步指出,科技手段是环境监察执法中的重要一环。在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2017年底前,80%以上的环境监察机构要配备运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移动执法信息化仍是当前要加强的首要工作,要不断提升执法装备,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大执法效力,加强处罚力度,严格遏制恶意排污行为。”
智慧化的环境监察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如何,推动环境监察执法全覆盖还需哪些技术手段支撑?在研讨会,来自环境监察局以及各地环境监察部门的环保工作人员各抒己见,展开观点的交锋与讨论。
1阳光执法、网格化管理如何发挥作用?
通过信息公开、畅通环境信访举报渠道等推进阳光执法,网格化监管使监察责任更加明确
新常态下的环境监管工作对环保部门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此次研讨会上,不少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坦言,“形势变化之快,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新环保法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功能,明确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彰显了政府对于环境保护与执法工作的重视。
2014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在许多方面对当前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中的问题做出了规范和界定。如《通知》提出,要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信息化和科技手段的运用等。《通知》的印发为增强基层监管执法力量、提升基层监察执法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覆盖”、“零容忍”、“阳光执法”,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副局长曹立平在解读《通知》时,强调了这样3个关键词。这3个关键词恰好是这个文件的前3部分,体现了当前环境违法行为高发频发态势下,环境监察的现实任务。
压力亦是动力,此次研讨会上,针对“阳光执法”,不少地方进行了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内蒙古环境监察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某种程度上说,“阳光执法”其实就是信息公开。内蒙古的做法是通过发放监督卡、畅通环境信访举报渠道、开通公众微信等一站式服务,打造一体化的沟通渠道。通过规范的监管程序,建立智能化的执法、裁量、处罚系统,进一步推进“阳光执法”。
谈及信息公开,也有地方表示疑虑,谁来监督企业的信息公开?责任如何追究?对此曹立平给出了回答,企业信息公开应由执法监管部门监督负责。
除此之外,研讨会也讨论了如何利用“网格化”推动环境监察执法全覆盖,对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进行可行性研讨。辽宁省环境监察局局长赵恒心表示,网格化监管模式,使监察责任更加明确,相关信息互联互通。
2如何利用移动执法创新监察工作?
移动执法实现了执法过程随时记录,全过程可追溯,大大改善了环境监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流程
信息化和科技手段如何丰富创新环境监察工作?移动执法无疑是个突破口。
针对传统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人工操作模式能效不高、流程规范性不强、过程监督不到位等情况,近年来,各地纷纷建设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2014年以来,北京、天津、辽宁等地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项目顺利完成验收,通过环境行政执法部门引入移动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环保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这些监察移动执法项目的承建方、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智慧化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构建,率先使用了移动执法的系列化装备,通过环保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空地一体化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技术体系,大大改善了环境监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流程。”
“以往查处了违法企业后,有时刚回办公室,说情的电话就响了。”有地方环境监察总队执法人员坦言,如果证据不固化,可能存在违规操作的空间。但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执法过程和证据固化留痕,从现场监察到处理处罚、结案归档全过程均网上办理,提交之后无法随意修改。这样有效缩小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空间,同时也防止违法企业说情等外部干扰。
尽管移动执法系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此次研讨会上,也有地方的环境监察负责人表示,各地环境执法信息化水平不均,省市县三级互通互联的网络尚未完全搭建,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还需得到重视并加大投入。
3无人机及遥感技术能否做到有效监管?
无人机、环境卫星遥感系统配合地面的传统监测,有助于实现天地一体化全方位监管
随着科技的推进,无人机早已不只是拍风景的设备,它已经成为环保执法的好帮手。
早在2013年,环保部门就开始使用无人机航拍这一新手段进行环境监察执法,主要对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企业排污、脱硫设施运行等情况进行直接检查。
无人机有效地弥补了人力在环境监察工作中的不足,它不但可以进行高空俯视,还可以对执法人员不方便查看、视野范围无法触及的地方进行全面近距离的观察。有监察大队执法人员这样形容:“一览无余、全方位、快速、高效的无人机是环保监察的利器,是强大的左右臂。”
但无人机的使用也遇到了问题,天津市环境监察总队副队长王建军就表示,他们最近在调研无人机执法,发现使用中无人机只有图像采集,持重、续航不够,且飞行时间短,存在空中管制等问题。他们也希望未来能有第三方提供无人机执法监察的服务。
江西省环境监察局局长方红亚则建议,无人机的使用要分情况,目前无人机可以尝试用于应急。而对于常规的执法,还需要研究相关法律。目前利用无人机执法地位比较弱,但不失为一种辅助手段。
记者也了解到,目前环境保护部将尝试使用无人机搭载更丰富、更先进的遥感仪器,服务于环境执法。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环境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天地一体化全方位监管。
4大数据怎样与环境监察互动结合?
大数据可将更多的民间环境信息、大量“漏网”的污染企业逐步纳入监测体系,助力环境监察执法
大数据技术在环境监察执法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领域专家表示,“线上数据+线下执法”的模式得到认可,在推动环境改善驱动因素由单一政府向全社会延伸过程中,环境相关信息及数据的价值将逐步显现。
会上,各地针对大数据的范畴进行了讨论,黑河市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陈广华提出疑问,大数据能否把省市县的执法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有效结合,形成数据共享。中科宇图研究院院长刘锐强调说,大数据的概念不应局限于环保执法数据,还包括基础数据、地图数据、公众数据等,只有整合所有数据,这些数据才具备生命力,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谈到大数据的应用,黑龙江建立了数据中心,实现了移动执法与数据中心的无缝对接。在污染源生命周期中,每一类数据都可以进行搜集分析,并形成基于污染源管理的数据资源分布可视图。通过数据化、图像化展现,有效加强污染源监管能力。
天津从数据的动态性、有效性挖掘数据的价值,提出建立全程信息化综合数据库健全数据审核和更新日志记录机制。据天津环境监察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对企业数据对接建设,用绩效考核制度保障数据更新。
环境大数据将为环境监察执法提供更多应用的可能。曾有业内专家指出,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会将大量“漏网”的污染企业逐步纳入监测体系,并进行全面监控,环保物联网覆盖范围有望显著扩大。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微信、微博等移动客户端涌现的民间环境信息将进一步丰富传统的环境数据。与此同时,数据打假及信息公开可以为后续执法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同时,大数据还将刺激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的机构以及执法人员比例的大幅增长,从而实现公众、企业、执法单位从线上到线下的有效互动,形成人人参与的环保大环境。
在研讨会上,不少地方环境监察负责人也表示,数据的整合要从顶层开始建设,只有完善顶层设计,将数据共享互连,才能为环境监察执法提供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山东加快移动执法建设2017年将全面配备移动执法终端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2014〕56号文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快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2017年年底前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
《通知》提出,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体制机制,按照“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的要求,将本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监管网格,逐一明确领导责任人和监管责任人,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单位、到岗位。2015年年底前,各市政府将监管网格划分方案报省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
同时,《通知》规定,在县域范围内按区域派驻监管执法机构,完善县乡两级环保执法体系,在具备条件的工业集聚区配备必要的环境监管人员。积极支持环保部门推进环境监察、监测、环评、应急标准化建设,配备调查取证等监管执法装备,保障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用车。
加快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2017年年底前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进一步强化自动监控、卫星遥感、无人机、暗管探测仪等新技术监控手段的运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健全环境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环境监管执法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