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到2.0:绿色GDP十年研究 环境污染年损失过万亿
一个月前,环境保护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而这一研究此前几近尘封了10年。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这一重启的时间点是在陈吉宁担任环境保护部部长一个月间。这期间,“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环境监督、执法得以明显强化,环保部门也开始由“督企”更多地转向“督政”。
“绿色GDP核算,其目的就是要弥补传统GDP核算未能衡量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缺陷。”
4月23日,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绿色GDP核算研究小组组长王金南对本报记者如是说。
2004年开始的研究,被课题组专家称为绿色GDP1.0,现在重启的研究则称为绿色GDP2.0。
环境污染年损失过万亿
其实,说“重启”也未必妥当。对于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绿色GDP研究自2004年以来就没停止过。
在王金南看来,绿色GDP,就是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
这一给GDP做减法的“账本”早就攥在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手中,涉及31个省市区,而且账已经记了10年。
23日这天上午,本报记者在王金南的办公桌上,看到了摞在一起的9本《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这些报告从2004年到2012年,每年一本。2013年的报告目前也正在编制中。
虽然每本报告都注明“公众版”,但王金南只允许记者拍摄报告的封面,不能翻阅。“2004年的那份报告对外公布过,其他的都没有公布,‘搁浅’了。”他说,“这些研究结果何时对外公布,要等部里的安排。”
不过,王金南还是向记者透露了这十年来,绿色GDP大致的研究结论。
比如,2004年,全国狭义的环境污染损失已经达到5118亿元,占全国GDP的3.5%;2008年的环境退化成本为8947.6亿元;到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2010年,全国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成本合计15513.8亿元,约占当年GDP的3.5%。
“尽管2004年至2010年环境污染损失占GDP的比例约3%,但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绝对量依然在逐年上升,表明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王金南说。
让31个省市区“揪心”的核算结果中,海南省环境污染损失最少,占GDP的比例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而河北省就比较差,占GDP的7%左右。如果按绿色GDP核算方法扣除,河北省的GDP几乎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正因为如此,绿色GDP核算结果及31个省市区排名一直遭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抵触。“这么一核算,我这些年不是白干了吗?”一位地方官员说。
绿色GDP研究重启动议
绿色GDP最早由联合国统计署倡导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提出。2004年,中国开始绿色GDP的研究。
采访中,王金南给记者罗列了自2004年以来,中央高层有关开展环境经济核算的各种批示、指示和文件。
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2012年,十八大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王金南说,这些都说明了开展和继续探索绿色GDP核算的现实需求,要求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从区域和行业出发,从定量货币化的角度去核算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此次“绿色GDP”研究重启是如何发生的呢?
对此,王金南告诉记者,2013年11月,研究小组曾给时任环保部主管副部长周健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开展中国生态产品核算与自然资源核算的报告》。
“当时,部长和几个副部长都有批示。”之后,研究小组起草了一个工作方案。
记者在王金南办公室看到今年3月26日的一份部长专题会议纪要。该会议由环保部副部长潘岳主持,主题是“审议国家环境资产核算体系研究工作方案”。
这个专题会决定重启绿色GDP核算研究,而且定位在研究项目层面。
绿色GDP2.0
王金南表示,和绿色GDP1.0相比,绿色GDP2.0将寻求创新。
在内容上,增加以环境容量核算为基础的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圈定资源消耗高强度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摸清“环境家底”;在技术上,克服前期数据薄弱问题,夯实核算的数据和技术基础,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污染源普查等多来源数据,构建支撑绿色GDP核算的大数据平台。
他介绍,以大气和水为例,把大气按照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特点、水按照流域的特点,按照空气和水各自的国家标准和环境功能区要求,计算出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所允许排放的污染量,这就是环境容量。把这个容量算清楚,就可核算出环境容量资产的负债情况。
王金南认为,从正在构思的绿色GDP2.0版本来看,主要是体现在两个维度的问题:一是如何实现现有的国民经济绿色化,提高传统经济的绿色化程度,也就是把目前GDP中那些高消耗、高排放的成分挤掉,扣除掉环境污染损失和生态破坏损失;
二是创造一些新的绿色产业,特别是生产目前阶段紧缺的生态产品,发展绿色产业。从核算角度看,要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以及把当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也算出来。
王金南承认,绿色GDP核算研究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从方法学、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可比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它并不成熟,从研究到形成一项可操作的制度需要走很长的路。
少一些部门色彩更好
要与政府其他部门合作,王金南对记者表示,“难度很大”。而最大的阻力来自分散的资源部门和综合统计部门。
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开展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项目。
2005年,10个省市区的绿色GDP核算研究试点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启动。
2006年9月,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了中国第一份《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同月,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专门听取了研究小组关于绿色GDP核算成果的汇报。
在这之后,世界银行援助中国开展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项目。
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也各自联合国家统计局,开展了森林资源核算、水资源核算、矿产资源核算等研究项目。水利部门和林业部门目前都已经分别完成了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核算研究。
“后续报告,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质疑,‘流产’了。”王金南说,一些官员对绿色GDP避而不谈,甚至“谈绿色变”,认为绿色GDP的说法不科学。
地方对公布研究核算结果更是敏感。2006年底,参加绿色GDP核算试点的10个省市区的核算试点研究工作全部通过了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验收,但只有2个省市公布了绿色GDP核算的研究成果,个别试点省市还曾向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函,要求不要公布分省的核算结果。
在王金南看来,地方政府的这种态度变化以及部门的意见分歧,使得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发布最终陷入僵局。
“这算是一个教训。”王金南说,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少一些部门色彩更好。比如,由某个部门来核算资源状况,数据变小了行吗、怎么体现政绩等。而研究小组算的是各项污染损失,更中立客观。
绿色GDP研究成果何时会用于绿色考核?
对此,王金南表示,不要对绿色GDP核算研究寄予太大的希望,不要动不动就向考核的方向要求。要用科学和宽容的态度去对待绿色GDP核算研究。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