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村何谈美丽乡村?
“院里洁净美,院外脏乱差。”这是对一些地方乡村环境的形象描述。笔者在农村走访发现,近些年,农民的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但很多地方垃圾围村现象严重,不仅威胁村民身体健康,也影响着城里人菜篮子、米袋子的安全。
笔者认为,导致农村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滞后”:一是观念滞后。不少乡镇领导对农村垃圾治理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垃圾没关系,对垃圾污染现象似乎司空见惯。很多农户把自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
二是治理滞后。从宏观层面看,很多地方环境治理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上级财政没有投入、乡村财政无能为力,导致基础设施落后、治理措施缺位。
三是监管滞后。与城市垃圾监督管理相比,农村垃圾管理一直是薄弱环节,机构、技术、人员匮乏。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只占37%;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要走出“垃圾围村”困局,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强化统一规划。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农村垃圾处置管理同样离不开蓝图。对于农村垃圾是就地消化还是垃圾外运、垃圾收集处理应该建立什么程序和原则、垃圾处理责任人和垃圾处理资金来源问题,都应有基本要求。
突出责任主体。农民群众是农村环境卫生的维护主体和农村垃圾的治理主体。要通过健康教育、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自觉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要通过组建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卫生评比等活动,加强农村卫生管理,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农村保洁机制,规范农民群众的行为。
增加资金投入。农村垃圾的收集、分类及处置管理,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可采取“政策资金扶一点、财政资金补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社会捐赠帮一点”的方式。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实现村村配保洁员、建垃圾池,户户配保洁箱,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点存放、集中处置。
健全组织保障。要强化农村垃圾处理的政府责任,把农村垃圾管理列入对乡镇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模式,统筹规划协调农村垃圾管理;建立县(市)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组、村组干部包农户的帮扶机制;统筹利用城乡环卫资源,逐步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