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污染天气悄然减少 到底是谁的功劳?
今年4月份,久受雾霾困扰的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终于有了改善。
5月25日环保部公布的《4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4月份,7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24.1%~100%之间。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O3。
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24.1%~76.7%之间,并且该地区污染物均有所下降:PM2.5月均浓度与上年同比下降18.3%,与上月环比下降16.3%;PM10月均浓度与上年同比下降21.0%,与上月环比下降23.3%;SO2月均浓度与上年同比下降27.5%,与上月环比下降38.3%;NO2月均浓度与上年同比下降12.8%,与上月环比下降16.3%。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界面记者采访时指出,大气质量主要受扩散条件和排放量两方面的影响。在短期内,影响因素比较大的变量可能是扩散条件。
“从感受上来讲,4月份偏北风向的天数比较多,扩散条件是比较有利的。但扩散条件究竟占多大的比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京津冀采取的减排措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马军说。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的榜单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4月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3位城市中,有两位是非京津冀城市:郑州、济南。马军认为,区域间的传输对空气质量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在偏北风向下,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就是自北向南的影响。但他指出,这也仅是在观察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蓝天路线图》第二期显示,对于京津冀、长三角等多个地区形成的区域性污染,除扩散条件变化规律相似外,区域污染传输可能也是原因之一。环保部对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污染源解析工作的研究显示,在北京、石家庄、天津、济南、上海等城市,区域传输在污染源中占的比例由16%到36%不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教授对于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控制的研究认为,北京的硫酸盐有80%来自于区域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上海占到40%,氮氧化物两地都占到50%。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研究员赵亮致力于大气污染的监督工作。在过去一年,他和同事几度走访河北省邢台、邯郸等地,进行污染企业调查,并上报环保机构。在他看来,4月份京津冀的空气质量改善跟当地对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无关系。
“在排放量上就能感觉到比较显著的变化”,赵亮说,“我们不说它排放的烟气量是多少,至少冒黑烟的现象并不像以往。去年我们到一些地方,看不到黑烟都会觉得比较稀奇。”
同时他指出,邢台去年开了两个巨额罚单,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威慑了一些污染源。当地环保部门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持续的对大气污染的排查、对污染问题积极答复等。
然而,以上只是短期内空气质量改善的表现。要想空气质量彻底好转,重点减排、区域联防联治、在识别污染源基础上的公众监督则是必不可少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