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雾霾横行 专家指出造霾“原料”减少但“库存”仍充足
近期,北京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大气污染。是什么导致了10月份的雾霾?与前几年有何不同?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等专家。
在北京西郊海拔500多米处的香山上,不少游客清楚地看到“上层空气清新、下层浑浊”。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大气层区域,叫“边界层”。秋季冷空气偏弱,“边界层”高度降低,地面温度较冷、上层温度较暖,形成“下冷上暖”。这种逆温,成为重污染发生的气象诱因。
逆温像个盖子把下层冷空气压住,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导致污染物不断在地表附近积聚。所以站在山上可以感受到“上层空气清新、下层浑浊”。
雾霾污染前,大气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混合层”高度是几公里,雾霾来时“混合层”高度有可能急剧“压缩”为不足1公里。污染物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中,逆温的诱因不容轻视。
秋天的南风会对华北雾霾污染起到助推作用。华北平原三面环山,燕山脚下的北京如同是一个南面敞口的“簸箕”。只要一刮南风,南部区域的污染物会在风力作用下,向北输送,堆积在山脚下。同时空气静稳3天左右时间,本地的污染物就会聚集。强烈的北风来了,才能把污染物吹散。
王自发研究员通过预测模型分析,受厄尔尼诺影响,今年秋冬季,我国北方会出现南风多、逆温时间长、静稳天气多等特点,很容易造成污染积聚。
在高气压条件下,近地面的低层大气被“压制”在华北平原,污染物积聚且很难消散,秋天的南风等天气因素也会成为雾霾污染的“助推器”。
今年10月份,北京灰蒙蒙、白茫茫的天比较多,好像和前几年没啥变化——这是人们对近期雾霾的一个直观感受。
“治理雾霾污染,大家还是需要信心和耐心。”贺克斌教授给出一个生动的比喻——爆发雾霾污染如同人发烧,过去高烧41摄氏度,但是医生开了处方、用了药,现在发烧39摄氏度了,体温是在降低的,发烧的程度也在减弱,但是人体还是感觉在发烧。治疗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距离痊愈还要有一段时间。
柴发合介绍,2013年“大气十条”发布,国家和地方都制订了实施方案,京津冀地区出台实施细则。在调整产业结构、机动车尾气控制、禁止秸秆焚烧、电厂脱硫脱硝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力气,进展也很大。
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方面,今年京津冀三地完成50万余户改造,替代散煤约150万吨,削减主要污染物约4万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方面,截至9月底,河北等7省区市共完成1.3亿千瓦改造任务,占全部燃煤机组总装机容量的40.5%,河北省率先全面完成改造。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方面,已累计淘汰81.4万辆,完成目标任务的68.1%。
“对比过去3年的空气质量,能够说明我们的治理是有效的。从今年10月份与前3年同期对比来看,雾霾污染爆发的强度、次数、最大峰值都在下降。”柴发合和贺克斌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贺克斌说:“全国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均值下降很多。秋冬重污染我们还没有消除,但是已经降低。2013年到现在雾霾污染发生的次数和强度,是下降的。这说明我们治理大方向是对的。”
“现在大力减排,制造雾霾的‘原料’减少了,但是排放量比较大,‘库存’还比较充足,所以雾霾还会发生。”贺克斌说。
制造雾霾污染的“原料”就是污染源,包括扬尘、重型柴油车冒出的“黑烟”,这些属于一次颗粒物,还有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挥发物等化合物,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也能形成二次颗粒物使大气浑浊。
贺克斌说,PM2.5的成因非常复杂,比如电厂脱硫、脱硝就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10多年,国家对硫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就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否则雾霾来的可能还会更猛。现在我们逐渐发现挥发性有机物(VOC)对于雾霾污染有比较强的形成推动作用,所以要继续加以严格控制。
而且重型柴油车在夜间运输货物,冒着“黑烟”跑在路上,比汽油车的排放要厉害得多。人们疑惑,小汽车夜里都不开了,而夜间的污染指数反而比白天高,其实重型柴油车的污染是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国家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严格控制重型柴油车的排放,给“擎天柱”戴上“口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