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2017年治霾目标不一致 专家呼吁设立大气环保局
治理雾霾亟待建立更强有力的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从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国十条》)以来,各地在治理雾霾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不过,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目前各地治霾仍是各自为政,容易出现目标不一致的状况。
以治霾任务最重的京津冀地区为例,刚刚闭幕的河北“两会”和正在进行的天津、北京“两会”均提出2017年的治霾目标。
北京提出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18%,达到60微克/立方米;河北提出下降6%,也就是66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则是提出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2017年比2012年浓度下降25%),而京津冀地区2016年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73微克/立方米、69微克/立方米、70微克/立方米左右。
这种治理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长三角、珠三角同样存在,由于雾霾不分行政区域,如果有一地拖后腿则其他地区很难完成目标。因此,成立强有力的跨区域的大气治理机构迫在眉睫。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副研究员张莹指出,跨区域的大气治理机构能协调解决跨区的雾霾治理问题,但是从长效机制看,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治理雾霾从根本上说是要治理雾霾涉及的产业,这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说。
各地治霾目标难一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治理雾霾在各个地区仍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这使得各地治霾目标很难一致。
河北党代会已经提出,2021年河北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55微克/立方米。北京此前提出2020年PM2.5浓度降至56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曾提出2010年PM2.5浓度将下降至52.5微克/立方米左右。
2017年,京津冀政府工作报告中分别提出的目标是,北京PM2.5年均浓度是60微克/立方米,河北是下降6%,约为66微克/立方米,天津提出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并未提出具体数字。
天津市环科院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浩云指出,各地治理雾霾的目标不一致,是因为各地的发展阶段不同,各地的能源和产业结构不一样。目前很多已经在进行协同了,比如像机动车标准等,但是从产业结构方面,治理雾霾还难以达到一致。
“说到底,还是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到,京津冀地区PM2.5情况其实更为复杂一些。
比如河北2016年PM2.5年均浓度是约70微克/立方米,但是各地市差异大。北边的张家口PM2.5年均浓度属于北方唯一达标的城市,但是南边一些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100微克左右。
这导致北京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比如北京南边靠近河北的地方PM2.5年均浓度,往往比北边要高一倍。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彭应登认为,北京今年将加大力度治理雾霾,北京今年有治理雾霾的“六十”工程,这包括治理散煤、淘汰高污染车,以及治理散乱污的城乡结合部企业,“但是如果有外来输入的污染,北京要实现年均浓度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可能要落空。”
他指出,治理雾霾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个是控制机动车数量和散煤燃烧,第三个是治理生活餐饮污染、扬尘污染等。目前北京进入到了第二阶段,但是周边地区还处于第一阶段。
专家呼吁设立京津冀大气环保局
一些受访专家呼吁,治理雾霾需要有跨区域的协调机构,京津冀气环保局这样的机构应该尽快成立,且要有较强的执行力。
根据了解,目前京津冀、长三角都有治理大气的协调机构,不过级别都比较低。京津冀的协调机构在北京环保局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主要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文电、会务、信息等日常运转工作。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彭应登指出,真正治理雾霾的话,跨区域的大气治理机构要能进入实际的操作层面,不能是务虚,业务管理上要更加接地气。
比如,这个机构的作用不应只是在雾霾严重时进行预警和治理,而是要致力于消除雾霾源头,关停或整改制造污染的企业。这将涉及到一些地区未来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以及财政收入从何而来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副研究员张莹认为,关停北京周边的污染企业涉及到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博弈和协调的过程,但是河北地区工业燃煤是雾霾的主要成因,这是共识。“像APEC蓝的出现,说明雾霾不是治不好,而是如何能见到一个长期的效果。”她说。
根据此前河北党代会消息,河北在未来五年将全面消减廊坊、保定和张家口的钢铁产能,秦皇岛等地钢铁产能也要减半。北京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了要建立环保警察的消息,这与河北建立环保警察的情况类似。这些迹象也表明,治霾已经取得了一些共识并在可能的领域逐步开始一致行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