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农村走到了前面
面对日渐严峻的“垃圾围村”现象,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了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的路径探索。
6月3日,北京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辛庄村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工程迎来周年庆典,四方汇聚的人群、独具特色的表演以及人头攒动的环保庙会让这座不大的京北村庄热闹异常。
开展垃圾分类一年,辛庄的垃圾已可以做到不落地、资源化,村容村貌日渐整洁,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开始为更多人熟知,成为农村垃圾分类的一个成功样本。周年庆典当日,来自河北涞水县南裕村的十几名村干部还组团前来取经。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开始提速。2015年住建部等10部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行垃圾源头减量,适合在农村消纳的垃圾应分类后就地减量。
去年12月,住建部向全国推广浙江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工程启动。面对日渐严峻的“垃圾围村”现象,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了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的路径探索。
辛庄样本
辛庄垃圾分类缘起于志愿者的推动。2016年4月,居住在辛庄的几位志愿者找到辛庄村村主任李志水,提出要在村里开展垃圾分类。
“对于垃圾问题,村委会一直很头疼,总找不到解决办法。当时我答应了,心想志愿者走后,这事可能也就完了。”李志水说。
和大多数农村一样,辛庄村民的垃圾主要投放到就近的垃圾回收站,村头有一个面积7亩多的深坑用于填埋垃圾。但由于垃圾混装混收、露天堆放,回收站常常臭气满天,污浊不堪,巨大的垃圾填埋坑眼见就满了。
获得村委会支持后,志愿者们开始动员村民,向他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培训就进行了32次,村里广播也循环播放垃圾分类知识,还给每户配备了“两桶两箱”。
直到2016年6月9日,端午节,辛庄垃圾分类工程正式启动。启动前,李志水组织保洁人员清扫村庄,竟清理出172车垃圾。
按照志愿者的规划,净塑与垃圾分类同时进行,辛庄全村禁止使用塑料包装袋,撤销垃圾点,村民在家中进行“两桶两箱”粗分类,然后定时集中扔垃圾,再集中到分拣站做更为细致的二次分拣,最后对接专业回收公司。
垃圾分类刚启动时,村主任李志水担心村民积习难改,特意一早就到回收站巡查,结果“没有一个人扔垃圾”。伴随着村歌《辛庄人》,李志水等村干部还会跟着垃圾车挨家挨户收运垃圾,在他看来,“每次收垃圾和过年似的”。
如今,辛庄垃圾分类工程已经迎来一周年,在那里,垃圾能够被细分成42项,八成以上垃圾实现资源化,只有约两成的不可回收垃圾交由市政处理。“一个村干净了没用,垃圾分类应该一步步渗透到全国,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点净土,而不是垃圾。”探索初见成效,李志水有了更大的愿望。
农村垃圾分类遍地开花
辛庄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引起了环保人士和地方政府的关注,辛庄的垃圾治理模式也被一些环保人士视为北京农村垃圾分类的成功样本。同时,更多村庄开始效仿,去年12月,与辛庄一河之隔的桃林村紧随其后启动了“垃圾不落地”工程。
事实上,随着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提速,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全国不少农村的自觉性选择。在浙江、上海、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农村垃圾分类的成功案例层出不穷。
在上海松江、奉贤、嘉定等农村,一些村庄几年前就开始探索垃圾分类减量。松江叶榭镇大庙村实施有机垃圾回收还田工程,村民分拣出的可还田垃圾自然发酵,形成肥料后还田,全村垃圾减量可达七成。在浙江金华,从2014年三镇试点起步,如今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覆盖全市145个乡镇,探索出“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
根据统计,实施垃圾分类减量后,金华全市农村每年分类减量垃圾66万吨,政府清运处理成本下降近2亿元,农村填埋场使用年限从5.5年延长至11年。更为重要的是,洁净的村庄引来四方游客,绿水青山更加美丽。
“优美的环境是农村致富的根本,有了青山绿水农民才能够致富。”一直致力于推广垃圾分类的环保培训讲师熊爱清说。
城乡需同步进行
自2000年确定北京等8座城市作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至今,我国推行垃圾分类已17年,城市社区一直是主战场,但很多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始终“雷声大、雨点小”,未能得到实质性推进。
相比之下,不被看好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却不乏亮点,一些农村地区的实践和探索甚至走在了城市前列。
不少环保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较于城市,农村垃圾分类有很多优势。首先,农村地区可利用空间大,与寸土寸金的城市社区不同,更容易找到堆肥和垃圾分类处置场地,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有机垃圾制成的肥料可以就近利用。
据了解,辛庄实施垃圾分类后,厨余垃圾制成的环保酵素滋养了全村赖以生存的草莓产业,第一批6个试点草莓大棚种植出的生态草莓备受欢迎。
事实上,有机垃圾发酵而成的肥料不仅可以直接还田,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且还田可以改善农田土壤酸碱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在不少实施垃圾分类的农村,有机垃圾完全可以做到就地消纳不出村。
农村实施垃圾分类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农村是熟人社会,比城市社区更便于彼此监督、相互学习。
李志水说,刚实施垃圾分类时村里有一户人家不按规定进行粗分类,后来经过大家耐心示范和讲解,村民大受感动,最终开始支持垃圾分类。
对于农村垃圾分类,倡导辛庄垃圾分类的七位志愿者之一,北京联合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副研究员唐莹莹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谈道,农村垃圾治理的路径探索,其实是从修复农村环境到发展农村经济,到构建村民自治机制,到重塑农村文明。
“这个探索,也许能够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同时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到农村,重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垃圾治理之路。”唐莹莹写道。
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则认为,应该摒弃以往“先城市、后农村”的垃圾分类思路,尽早总结农村垃圾分类的示范经验,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应与城市同步进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