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垃圾不落地”的村庄
据悉,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垃圾分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已经编制完成,待北京市政府审批后,将于近期发布实施。从今年开始,北京市普遍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年底前每区至少有一个街道实现垃圾分类。
《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核心区将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率先示范。目前,东城、通州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已启动全面施行垃圾分类工作,年底前组织检查验收。同时,探索将垃圾楼、转运站升级改造,变成再生资源收集、打包的场所,每个区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健全回收体系。《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市民分类投放习惯初步养成;对于可推行垃圾分类的区域,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覆盖率要达到100%。
8月初的一个周末,北京昌平区辛庄文化环保大集上,环保志愿者杨婧正将一个硬纸壳箱中的饮料塑料瓶、果汁包装盒、餐盒与混在一起的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分拣出来,放入专门存放厨余垃圾的硬纸箱中。在辛庄,这样的志愿者很多,而辛庄也由此成为一个“垃圾不落地”的村庄。
净塑行动,初现“垃圾不落地”
辛庄有2000多人口(其中外来人口1000多人),500多户人家,以种植有机草莓为主。近年来,垃圾之困让人们深受其苦。尽管村里建起垃圾填埋坑,原计划10年填满,不到4年就快填满了。加之全村用地紧缺,村干部为此很是头疼。
为此,全村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净塑行动”,从源头治理垃圾污染。经反复研究,拟定规划整治方案。
从2016年4月开始,村里开办了30多场培训班,村干部、环保专家与志愿者登台讲课、答疑解惑。村里利用广播站和庙会赶集等场合,用文艺宣传等各种形式宣讲。同年5月,村干部入户了解垃圾产生情况,示范如何垃圾分类;同时动员全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环境卫生大扫除,清除垃圾180多车。大街小巷为此面貌焕然一新。
村里研究决定,撤掉全村原有的几个垃圾站,发放给各家“两箱”(有毒物品箱和可回收物品箱)和“两桶”(厨余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早晚有巡回垃圾车,按照固定时间和路线,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分类垃圾。按照垃圾车的语音提示,村民将各类垃圾倒入相应的回收桶中,送到村环保站做堆肥或转送专业公司处置,从而真正做到垃圾不落地。
2016年6月,“净塑行动”正式启动,8辆垃圾车一路摇铃放村歌,孩子们唱着跳着跟着跑。村干部和志愿者一道,随垃圾车挨家上门讲解和回收家庭分类垃圾,同时清理、收集街道上的垃圾。随车环卫工甚至直接动手捡拾包括宠物粪便等在内的垃圾,投入车上垃圾箱。村民们很受感动,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
同时,全村超市、小卖部和餐馆等不再出售塑料袋,业主自制纸袋做包装。村民重新提起布袋和菜篮子。
据环保小组统计,垃圾分类之初,厨余垃圾减少65%,可回收垃圾减少10%、不可回收垃圾减少25%(打算通过进一步细分为42种来减量)。一年来,经垃圾分类细化和做酵素等减量,交由市政环卫部门处理的垃圾只占垃圾分类前的3成左右。目前垃圾分类减量率达到80%左右。
垃圾分类重在坚持
辛庄的环保志愿者在环保专家指导下,动手学习垃圾分类和制作酵素。酵素除了自用外,还赠给村民共享,掀起了制作酵素的风潮。在志愿者带领下,辛庄大部分家庭都学会了制作酵素。无论在村里串门、还是外出探亲访友,制作酵素成了热门话题。由于许多村民动手制作酵素,厨余垃圾下降为30~40%。
除了制作酵素,村里还建起了环保站,开展厨余堆肥。将剩饭菜、菜叶、果皮、枯树叶等酵素渣,掺上黄土、秸秆、菌类等堆肥。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一开始,堆肥发酵效果不好。村里便请来专家做技术指导,使用一层新鲜厨余覆盖一层新鲜草料,可大大提高厨余垃圾的腐熟率,半个月就能腐熟一批农家肥料。这样的农肥施到地里,肥土壮苗效果好。目前,环保站打算通过菌种堆肥和试验厚土栽培,同时试点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如香草、香料、花卉种植等,改变单一的经济模式。
“‘净塑行动’使得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坚持下去?”这是村里最关心的问题。一年多来,村干部起到了表率作用。村长李志水每天5~6点起床,自带夹子和口袋在街道和村子周边地区捡拾垃圾。村里孩子都是他的“粉丝”,学着他的样子捡垃圾。不少村民外出购物自带环保布袋,摊主会问:是辛庄的吧?
目前,辛庄被列为北京市垃圾分类试点示范村。市、区两级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一些基金会和公司也通过网络给辛庄赞助和支持。很多环保志愿者慕名前来报名加入。“净塑行动”已经在辛庄周边10公里的村庄和社区刮起了垃圾分类的绿色旋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