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 上海空气质量为何好于往年?
跨入新年,上海几乎笼罩在密密的冬雨中,体感十分阴冷。尽管上海遭遇了一场重污染,但却没有改变上海的空气质量好于往年的格局。从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8日的10天里,上海的PM2.5浓度有6天达到优,还有几日为良。
往常,冬季是上海全年PM2.5浓度最大、污染最高发的时节,如今,洁净的空气已不再与冬季的上海无缘。随着上海大气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市民越来越有机会在冬日里呼吸到好空气。
去年11月~12月PM2.5日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
比近5年同期均值低约30%
上海市环保部门在线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1月~12月,上海市PM2.5日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是自2013年监测PM2.5以来的最低,比近5年同期均值低约30%,比2013年同期低54%。
以往,入冬后上海的空气质量通常会承受巨大压力,让人揪心。2013年12月,上海市一度出现连续7天的重度污染以上天气,AQI(空气质量指数)一度爆表。5年来,上海市PM2.5浓度最大、空气最“脏”的10天,全都出现在冬天;而且,如果这5年中每年都选出10个“最脏日”,那么这50天里,有45天出现在冬天。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晓浩解释道,一般进入11月后,上海就进入雾霾高发时段。每当冷空气南下,就会送来一波污染气团,急剧抬高上海的PM2.5浓度,推动AQI达到峰值。冷空气主力过境后,空气质量虽有所改善,但随着天气转为静稳,本地污染物不断累积,空气再次恶化。可以说,上海往年的冬天通常就处在“外来输送—本地累积—外来输送”的恶性循环中,AQI也不断在污染线上下摆动。
然而,2017年入冬以来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令人信心倍增。北方冷空气带来的污染浓度峰值被削平。以11月和12月为例,2013年~到2015年,上海平均每年这两个月会出现11个中度或以上污染日,但2016年只有4天,去年更是只有两天。同时,在两股冷空气之间,本地虽然也有静稳天气,但却不太会形成污染物过度集聚。同样,2013年~2015年的11月和12月,上海年均只有11天的PM2.5浓度值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不高于35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优”),去年这两个月有24天。
持续减排成利好因素
但需警惕氮氧化物超标,控制机动车、船舶和各类固定燃烧源污染
上海这个冬季空气质量的改善,有多种因素发力,其中,有天气的因素,但并不像往年那样显著。
对上海来说,东风和降水是AQI的利好因素,前者来自海上,相对比较洁净,能够吹散污染物,而降水则有利于减少扬尘,让天气更洁净。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相关人士则称,今冬上海近地面偏东风比常年略多,但并不显著;在降水方面,去年11月偏多,但12月又偏少。
如此一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根据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已公开的数据,去年11月,很多地区PM2.5浓度普遍较上年同期低,从而削弱了外来输送污染对上海市空气质量负面的影响。而上海这几年持续推行减排措施,使得本地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幅下降,这才是主要因素。
据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伏晴艳分析,目前,上海全市的燃煤电厂均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业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基本完成,重点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工程已竣工,工地、堆场、码头、混凝土搅拌站等通过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促进了扬尘减排。总体上,全市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
虽说今冬的PM2.5浓度出现实质性下降,但仍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一些新问题也需要警惕,特别是氮氧化物对上海空气质量的影响正在上升。
去年11月以来,上海市有10天因为二氧化氮浓度超标而出现轻度污染,而这10天的PM2.5浓度全都处在“良”的水平。
伏晴艳表示,机动车、船舶和各类固定燃烧源是氮氧化物主要来源,这方面上海仍需加倍努力,解决好机动车污染物这一关键。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上海市PM2.5年均浓度要控制在42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一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努力打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谷腾环保网”